bitpiecom官网下载正版|vkt防线

作者: bitpiecom官网下载正版
2024-03-15 01:21:23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_百度百科

汉塔拉战役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塔里-伊汉塔拉战役播报上传视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于苏联和德芬联军之间的战役塔里-伊汉塔拉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于苏联和德芬联军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此战因主战场在卡累利阿地峡中塔里和伊汉塔拉这两个村子而得名,在这场战役中,苏联和芬兰、纳粹德国进行了血战,芬兰军队挽回了前一阶段维堡战役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为苏芬和谈争取了一定的机会。名    称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发生时间1944.6.25-1944.7.9地    点芬兰 卡累利阿地峡参战方苏联VS芬兰、纳粹德国结    果芬兰、纳粹德国防御胜利参战方兵力苏军5-7万、芬德联军5万伤亡情况苏联死伤2万人芬德联军死伤8600人主要指挥官古谢夫(苏)、厄施(芬)目录1战役背景2战役起因3战役开始▪战前准备▪战役地形4战役经过▪芬军防御▪苏军进攻▪德军增援▪双方僵持5战役结果6战役影响7战役评价战役背景播报编辑在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之初芬军在列宁格勒北部取得突破之后,继续战争就转入了堑壕战。苏芬双方隔着战线均没有什么大动作。战役起因播报编辑1944年列宁格勒解围后,苏军大本营决定发起一场攻势以迫使芬兰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于1944年6月9日起开始向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主动出击,以策应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卡累利阿地峡的各个地段都有交火,其中不少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苏军近卫部队。6月10日,苏军突破了贝鲁斯托夫的芬军防线。芬军撤退至第二道防线——VT防线(凡梅尔苏-泰帕【Vammelsuu-Taipale】防线的简称)重新组织防御。苏军则在重炮、轰炸机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下继续推进。6月14日,苏军在萨哈奇拉和库特瑟卡地段突破了VT防线。芬军装甲部队在库特瑟卡发起反击但遭到失败。芬军被迫撤往VKT防线(维堡-库帕萨利-泰帕【Vyborg-Kuparsaari-Taipale】防线的简称)VT防线失守后的一周内,芬军节节败退。6月20日,苏军在遭到极小抵抗的情况下轻松占领维堡。尽管苏军取得了很大胜利,连续突破两道芬军防线,但是并没能消灭芬军主力。这就给芬军在VKT防线有了喘息的机会。早在1944年6月12日,芬军总司令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就向德国发出求援消息。6月16日,德国空军库尔梅战斗分队到达芬兰。几日后,第303突击炮旅和第122“古瑞夫”师也到达了芬兰。在这其中,德军提供的“Panzerschreck”反坦克火箭筒发挥了重要作用。6月22日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到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提出芬军保证抵抗到底是纳粹德国提供援助的前提。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对此提供了私人保证。但却在6月22日当天,芬兰却又向苏联请求停战,苏联的回应在翌日被送到,该回应被芬兰总理埃德温·林科梅斯解读为无条件投降,这并不确实,该回应原文于1944年7月2日被刊载于苏联《真理报》上。1944年6月21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列宁格勒方面军自塔里突破VKT防线,突进至塞马湖一带。战役开始播报编辑战前准备苏联方面:列宁格勒方面军(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陆军元帅)苏联第21集团军(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古谢夫陆军上将) 【该集团军共有15个师,每个师有3000-5000人】第30近卫军第97军第108军第109军芬兰方面: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部(卡尔·约翰松·厄施陆军中将)芬兰第四集团军(戴维·拉蒂凯宁陆军中将)芬兰第3 “蓝色”旅(劳里·汉泰雷上校)芬兰第3师(阿罗·帕亚陆军少将)芬兰第4师(皮耶塔里·奥蒂陆军少将)芬兰第18师(原师长帕沃·帕卢桩陆军少将于1944.6.26被解职, 奥托·斯内尔曼上校接任)芬兰第11师(卡罗·海斯卡宁陆军少将,该师于1944.6.27参战)芬兰第6 师(埃纳·尔雨陆军少将)芬兰装甲师(鲁本·拉古斯陆军少将)第3飞行联队(马格纳森中校,该飞行联队共有Bf 109战斗机33 架、F2A水牛式战斗及18架及1架佛克C.X侦察机)第4飞行联队(萨科奇中校,该飞行联队共有布伦海姆轻型轰炸机33架, Ju-88轰炸12架及8架Do-17Z中型轰炸机)纳粹德国:德国空军“克尔梅”联队(库尔特·克尔梅中校,该飞行联队共有Fw-190A-6战斗机和Fw-190F-8战斗机23-43架, 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24-30架及1-8架Bf-109G-8巡逻战斗机)德国国防军第303突击炮旅(汉斯·威廉·卡迪钮上尉,该旅于1944.6.22参战,共拥有22辆三号突击炮G型,9辆四号突击炮) [1]战役地形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发生在1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南到维堡湾北端、北到武克希河,主要包括了塔里和伊汉塔拉两个村子,位置大约在维堡东北8-14KM处。苏军在维堡以东地域展开,由塔里以南向北进攻伊汉塔拉。这一带是卡累利阿地峡唯一可以适合装甲部队通过的路径,大约有10KM宽。塔里:1944.6.25-1944.6.30战役经过播报编辑芬军防御塔里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这一地域的战斗于1944年6月20日开始。第一阶段 (1944.6.20-1944.6.24) 是芬兰军队的防御阶段,主要由芬军第18师(下辖6团、48团和第28独立营)、第三旅(4个营)、第13团3营抵御苏军第97军、第109军及第152坦克营。芬军遭到苏军重炮和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但是仍然顽强抵抗,为后续增援到来赢得了时间。苏军进攻第二阶段 (1944.6.25-1944.6.26) 是战役的开始阶段。苏军的行动于6月25日早上6时30分开始,伴随着重炮轰击和空袭,苏军于7时30分向塔里村发起了进攻。苏军企图在28日前进抵伊马特拉-拉彭兰塔-苏尔帕拉一线。当天第30近卫军也加入了战斗。苏军试图在雷提莫加维湖两侧达到突破。苏军在湖东岸前进了3公里后就被芬兰第4师挡住了。在湖的西岸苏军第45近卫师和第109军在科恩卡兰维瑞特附近的山丘被芬兰第48团拖住无法前进。不过,苏联第27坦克团的坦克倒是强行攻下了托林霍尼卡汇合点,打通了前进的道路。苏联第178师向芬军第6团第1营防守的萨雷拉小径发起进攻但是被击退。与此同时,第97军进攻芬军第3旅的防御地域收获甚微。芬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少部队极有可能被分割包围。芬兰第四集团军面临着丧失VKT防线的危险。芬军决定将作为预备队的第18师、第17师一部以及第四师的几个战斗群投入战斗进行反击。下午,芬兰装甲师也投入了战斗。芬军计划利用反击将雷提莫加维湖西侧的苏军逼回出发点。苏军第27坦克团被全歼,最终仅剩的六辆坦克被俘虏。德军增援第三阶段(1944.6.27-1944.6.30)包括纳粹德军第303突击炮旅在内,越来越多的援军被投入到战斗中去。随着芬军零散地投入战斗,集中组织防御已不可能所有的芬军部队分为两个战役集群:约克曼集群和普罗马集群。苏军实力也得到了加强:一个装甲旅、两个装甲突击团和4个突击炮团赶来增援。芬军计划将从雷提莫加维湖东面突入的苏军4个师(第46近卫师、第63近卫师、第64近卫师、第268近卫师和近卫坦克第30旅)从三面突破来个“包饺子”,以此夺回主动权。芬军两个战役集群一路突进,最后在相距不到1公里的时候被驻守塔林米里村的苏军的顽强防御击退。芬军这次突击失败,一方面是因为苏军装备大量坦克和重炮,另一方面是因为通讯不畅,几个营各自为战结果被各个击破。普罗马上校日后在谈到这次进攻时仍为在塔林米里村外未能合围而遗憾不已。不过芬军的反击赢得了72小时的休整时间,芬军的有生力量第6师和第11师赶到了战场。一些地段有小规模坦克遭遇战。6月28日,芬德空军也开始了回击,芬兰轰炸机和德国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开始轰炸苏军地面部队,而苏联空军也不甘示弱,苏第276轰炸航空师轰炸了芬兰装甲师的指挥部。芬军司令厄施陆军中将命令所有部队稍作后撤,苏军也立即攻了上来。6月29日是芬军在整个战役最艰苦的一天,所有的部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经过一天的血战,芬军总算稳住了战线。6月30日,芬军从塔里全面撤退。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芬军在这一地段每天损失近800人。双方僵持在接下来战斗中,芬军集结了本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炮兵部队进行轰击。这一方案是由芬军炮兵司令维尔霍·彼特·内诺宁提出的,目的是可以更快地修正射击误差。这个时候伊汉塔拉地域成为了战役的关键,芬军利用这一大规模炮击粉碎苏军的进攻矛头。这一行动的火控系统将同时指挥21个炮兵阵地,近250门炮向同一目标进行轰击;火力控制员不单独指引某个炮兵阵地射击,这就使快速集火和快速转移目标十分便捷。这一集中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项世界纪录。据苏方将领普拉东诺夫将军将所著的《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记载:“我军接下来的攻势没有取得进展。.敌军在这一地段集中火力,成功遏制了我军的攻势……在持续三周的攻势中,从6月21日到7月中旬,列宁格勒方面军右翼的部队没能完成大本营6月21日的最高指示。” [1]三号突击炮芬军此次行动,调动了卡累利阿地区全部炮兵的一半,其中包括了德国303突击炮旅的三号突击炮。芬军在接下来的行动里发放了库存的“Panzerschreck”反坦克火箭筒。7月2日,芬军截获了苏军的通讯电报,得知苏第63师和苏第30装甲旅将于7月3日凌晨4时发动进攻。次日晨,芬德轰炸机各40架轰炸了苏军部队,地面的250门大炮则向苏军阵地发射了4000多发炮弹。当天6时,200架苏军飞机和步兵部队也发起了进攻。但是到晚7时为止,芬兰人仍然控制着阵地。7月6日苏军冒着芬6师18个炮兵营和一个重炮连的猛烈轰击总算达成了一些突破。但在次日就被击退。在13:30和19:00的两次反击也未能取得成功。到7月7日,苏军将进攻重点转向沃格息地区,并将骨干部队抽出来调往爱沙尼亚作战。7月9日,苏军已无力再突破。但战斗仍在继续。战役结果播报编辑芬兰方面声称苏军在塔里-伊汉塔拉战役中损失了近300辆坦克,主要是被飞机和“Panzerschreck”反坦克火箭筒击毁的。还有120-280架苏联飞机被击落。根据苏第21集团军的每日战报和十日总结,苏军伤亡1.8-2.2万人,其中死亡4500-5500人,受伤1.35万-1.45万人。伤亡数字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21集团军有25%的部队并未参战。芬德联军共阵亡1100人,失踪1100人,6300人受伤,合计约8500人。战役影响播报编辑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的结果和芬兰在其他战线取得的一些战果使苏联高层确信:征服芬兰是得不偿失的。苏联红军拥有绝对的优势却被芬军击退了。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可能是苏芬继续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继续战争的结局——或在某种意义上,塔里-伊汉塔拉战役与继续战争是两场战争(其中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包括1939年-1940年的苏芬冬季战争),因为塔里-伊汉塔拉战役成为了继续战争最终结局的决定性因素——塔里-伊汉塔拉战役最终促成了苏芬停战谈判。战役评价播报编辑苏联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那封电报被截获,这使得芬军提前做好了战斗准备并坚定了防守决心。当然,芬兰的萨尔帕防线在1944年秋季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时至今日,这场战役仍然是北欧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大规模的战役。1944年夏末发生在卡累利阿地峡的战事导致了苏芬谈判,使芬兰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得以继续存在。苏芬间的停火协议于1944年9月4日7时正式生效,但是之后24小时苏军仍与芬军发生一些小规模的交火。在塔里-伊汉塔拉战役进行的同时,1944年7月4日,苏联第59集团军向维堡湾的岛屿发起攻击。但是在7月10日进攻芬兰本土时被芬兰第5军击退。7月3日苏军在塔里战败后,第23集团军试图于7月4日在沃萨尔米渡过沃格息河,尽管守河的只有芬兰第2师一个师而苏军有三个师,但是苏军未能扩大登陆场。苏军一直试图突破直到7月21日才放弃。由于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的胜利,芬军在维堡湾北岸的基维西尔塔–蒂恩哈拉战线和沃萨尔米渡口也得以守住 。在维堡湾和拉多加湖东北岸芬军也都取得了一些战果,特别在伊洛曼齐战役中芬军包围了苏军两个师。7月12日,苏军接到命令停止进攻。芬军侦察兵发现大批苏军军列载着坦克和车辆驶离芬兰前线。后来这些部队都参加了对柏林的进攻。7月12日,苏联开始主动向芬兰提出和谈的要求,最终达成了苏芬间的停火协议。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芬兰战场最后一幕:激战VKT防线_曼纳海姆

芬兰战场最后一幕:激战VKT防线_曼纳海姆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芬兰战场最后一幕:激战VKT防线

2018-12-26 09:04

来源:

《军事文摘》

原标题:芬兰战场最后一幕:激战VKT防线

芬兰和苏联是二战中的一对死敌,从1939年末的苏芬战争到1941年芬兰随德国入侵苏联,这两个高纬地带的邻国持续处于硝烟烽火中。到了1944年夏天,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恩怨迎来最终的了结,地点就在芬兰的VKT防线上。

大兵压境

1944年6月,强大的苏联红军开始反击芬兰。苏军向苏芬交战的主要地段——卡累利阿地峡聚集兵力,司令官列昂尼德·戈沃洛夫将军指挥的列宁格勒方面军由第21、第23、第56集团军组成,共有7个军之众。这个兵团的任务是在12天内击败位于地峡的芬兰军队并占领卡累利阿首府维伊普里,之后继续向北面和西面施压,力争于7月中旬控制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从而迫使芬兰退出战争。

同时,苏军也将在东卡累利阿采取牵制行动,由克里尔·梅列茨科夫将军指挥的第32和第7集团军将把部分芬兰部队牵制在该地区,阻止其投入卡累利阿地峡。

那时,芬兰陆军全部可用的兵力约为45万人,然而其中只有不到1/3的军队位于卡累利阿地峡,另外的部队则分布在从东卡累利阿的斯维尔河沿岸到拉多加湖以北的马塞尔卡一线。

虽然芬兰人自1944年春天起开始加强驻守卡累利阿地峡的部队,并加快了防御工事的建设,但总的投入实在太少了。长期以来的停战传言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部队的士气,对前线部队的训练、侦察和防御工事建设等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正接受检阅的芬兰军队

芬兰人在卡累利阿地峡的守备基于3条防线,第一条防线是芬军在1944年6月据守的前线,它与1939年的苏芬边界大致相符;第二条防线因为自瓦梅尔苏延伸至塔佩尔而被称为VT防线,各地段距离第一条防线有14~30千米远;至于第三条防线则是西起维伊普里,经由库帕萨里和武奥科西河岸延伸到塔佩尔的,因而得名VKT防线。

这样一来,一支渴望胜利的高度机械化的进攻大军就遇到了一支在士气和装备方面都远远没有做好准备的军队。到6月9日,苏军已经在卡累利阿地峡前线集结了27万名士兵、1660门火炮、620辆坦克和1500架作战飞机。在作战正面只有70千米宽的卡累利阿地峡上,集结了前所未有的兵力而那时驻守在第一条防线上的芬军部队,就只有兵力并不完整的第4军和第3军而已,与苏军相比,芬兰军队在各项指标上的劣势比例如下:兵力对比1:4,坦克对比1:5,火炮对比1:6,飞机对比1:15。

展开全文

突破芬军两道防线

卡累利阿地峡一段时间以来的安静在1944年6月9日晚间被密集的炮火打破了。超过1000架苏联飞机对芬兰前线进行了饱和轰炸,接着是大规模的炮火准备。6月10日凌晨5时,列宁格勒方面军打响了地面进攻,这一天被芬军统帅曼纳海姆元帅描述为“我们战争史上的黑色日子”。

这是苏芬战场上前所未见的炮击,苏军各集团军在前线的火炮部署密度高达每千米200~400门,芬军第10师的13千米宽防御正面上在几小时内落弹22万发,第2师17千米宽的正面上落弹6万发。直到1945年苏军在跨越柏林外围的奥得河时,其炮火准备的规模才超过这一次。

正在向芬兰的树林地带开进的苏军坦克

第21集团军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守在芬兰湾沿岸的芬军第10步兵师,苏军的努力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炮火摧毁了芬军的前线战壕,“炮弹雪崩”把许多芬兰士兵活埋在了泥沙和碎石之下,保护性地雷场和铁丝网纷飞天际,芬军前线各单位与总部之间的通讯全部中断。

当时身在后方的曼纳海姆元帅写道:“战场上的巨大声响可以在米凯利和赫尔辛基清楚地听到。”要知道,这两个地方距离战场分别有220千米和260千米远。

地面进攻第1天的傍晚时分,芬兰的第一条防线便不复存在,苏军第21集团军的第109、第30和第97军已经突入芬军第4军防线纵深内达30千米远,突破正面亦与之相当。许多苏联步兵冲入芬军战壕时发现那里已经空空如也,敌人全都被炮击炸飞了。

芬兰的决策层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出了错误,苏军发动的乃是全力进攻。于是曼纳海姆急命东卡累利阿的第3步兵旅和第4步兵师赶赴卡累利阿地峡增援,曼纳海姆还紧急吁请德国提供弹药、突击炮、高射炮、步兵反坦克武器和空军支援。

当在芬兰的德军中将爱德华·迪特尔向芬军总参谋长埃里克·海因里希斯中将了解情况时,后者表示:如果不能守住VT防线,芬兰军队将会退守VKT防线,但如果后面这道防线也守不住,那芬兰就全完了。

6月12日,曼纳海姆进一步下令把第17师和第20旅从斯维尔地区转移到卡累利阿地峡,之后他又命令第11师和第6师紧急驰援。同时,曼纳海姆任命卡尔·奥施将军为地峡防务的总指挥。

接下来的几天,两军在VT防线上反复拉锯,但是到了16日,奥施向曼纳海姆报告称:“对VT防线抱有的所有希望都不复存在了。”他声称,在没有合适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苏军的坦克“完全不可阻挡”。

战斗间隙阅读家信的苏军战士

列宁格勒方面军距离他们的第一个目标维伊普里已经相当接近,危急之下,曼纳海姆在16日晚些时候同意第4军后撤到VKT防线,同时他也下令收缩东卡累利阿的前方阵地,以便为VKT防线腾出更多可用的战斗部队。

由于VKT防线沿着武奥科西河岸弯曲延伸,因此位置原本就较为靠后的第3军不必大幅后撤。这一天晚间,第4师和第3旅的主要兵力赶到了VKT防线,接着第17师和第20旅于6月18日到达。而第11师和第6师仍在赶来卡累利阿地峡的途中。

德国紧急增援

调兵遣将的同时,芬军的指挥体系也发生了变化,接战不利的奥施将军被免职,第5军军长安特罗·斯文森中将走马上任,成为VKT防线的总指挥,从各地汇来的部队均归其节制。

斯文森命令第20旅负责防线的最西端,也即维伊普里约5千米宽的防御区,其东面是第3旅,后者的防区宽度也是5千米。再往东是第18师,负责防守10千米的阵地,其东邻是守卫武奥科西河一段河岸防线的第3师,而在VKT防线最东端的则是第3军的第2师。

在维伊普里后方,斯文森还控制着一支预备队,包括第10师、骑兵旅、第17师一部,以及一支装甲部队。不过第10师和骑兵旅都是先前遭受过重创的部队,失去了大部分的炮兵和重型装备,兵员配备也极不齐整。

到了6月20日,就在斯文森新官上任后不久,卡累利阿首府维伊普里即告陷落。守在那里的芬军第20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是被数量占优的苏军压垮了。

正在拼命把自己一切能用的作战资源投入这一地区的芬兰人,再度向德国求援。之前,德国人觉察到芬兰的战斗决心并不坚定,他们觉得后者一直在寻求与苏联议和的可能性。芬兰确实在德国和苏联之间走着危险的钢丝绳,但是德国人毕竟别无选择,他们得把芬兰尽可能久地留在这场战争里。

德国的援助从6月22日开始到来。先是鱼雷艇送入了9000具铁拳单兵反坦克武器,接着又运来了5000具更具威胁的坦克杀手——反坦克火箭筒。除了武器、弹药和物资外,德国人还从北方集团军群序列内抽调了第122步兵师和第303突击炮旅前来援助。

空军方面,由库尔梅少校指挥的一个俯冲轰炸机飞行队迅速飞往芬兰,70架斯图卡进驻在赫尔辛基郊外的伊莫拉机场。而且德国飞行员一经抵达,便立即投入空中支援行动。

手握苏制武器的芬兰士兵

德军第303突击炮旅于6月23日乘船抵达芬兰,4天后就出现在了维伊普里附近的战场上,帮助那里的芬军步兵部队稳定了战线。紧接着,德军第122步兵师亦在芬兰港口上岸。在此期间,多艘德国轮船一共向芬兰运入了70万发各种口径的炮弹。

独立作战的突击炮旅,加上德国人提供的铁拳和坦克杀手,令卡累利阿战场上的芬军第一次拥有了对抗苏军坦克部队的手段,那些曾经在面对坦克进攻时感到绝望无助的芬兰士兵,逐步恢复了士气和信心。

最终的激战

德国对芬军的增援引发了苏军的关注和担忧。戈沃洛夫元帅从莫斯科接到的最新命令是,要求他不迟于6月28日进占从拉彭兰塔到伊马特拉一线,简言之,就是要击败VKT防线当面的芬兰军队,继而一举进入芬兰的国土纵深地带。

在接到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后,戈沃洛夫元帅迅速发布行动指令,将部队投入到维伊普里以东一线的芬军阵地上。具体而言:第56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担纲左翼主攻,其中第56集团军负责攻占拉彭兰塔,而第21集团军则在维伊普里以西转向哈米纳方向;在右翼进攻的是第23集团军,主力前出伊马特拉,而部分兵力则向东攻向希托拉方向。

在几天的停顿后,苏联红军和芬兰军队在卡累利阿地峡的决战继续进行,维伊普里和武奥科西河之间的狭窄地域中又集结了双方的重兵,芬兰人后来把此战称作“北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

新的战事在6月23日打响,苏军的进攻采取了密集阵形,举例来说,在一个15千米宽的区域内,苏军就集中了14个师、4个坦克旅和70个炮兵连。在进攻主要发起的地区,平均每隔5米就部署了1门大炮。

不过在战斗的最初阶段,由帕卢斯少将率领的芬军第18师在第3旅一部兵力的配合下,面对冲击而来的苏军第97、第109军和第152坦克旅,实施了强有力的阻击,为增援部队的到达争取了必不可少的时间。

从6月25日开始,交战的重点集中在了维伊普里附近的重镇塔里。塔里的周边地形非常适合坦克作战,戈沃洛夫元帅认定苏军一旦在这里取得突破,就将导致芬兰防线的全面崩溃。然而,担负主攻任务的苏军部队却推进艰难,冲在步兵之前的T-34坦克群受到了芬军手中德制反坦克武器的有效打击,损失颇重,大量受损的坦克反过来阻碍了本方步兵的行进。

塔里一时难以攻取,戈沃洛夫退而求其次,要求主攻部队先拿下塔里附近的波廷霍伊卡。拥有“近卫”称号的第30军大举进攻,终于在波廷霍伊卡的外围防线上打出了一个缺口,守在那里的芬军第13师48团3营弹尽援绝,不得不放弃阵地。

当坦克实施突破后,苏联步兵便紧随其后,在6月26日的白天即将结束时拿下了波廷霍伊卡。芬军组织了一定规模的反击,但被苏军猛烈的炮击所压制。从这个新夺取的战略要点上,苏军部队准备向塔里进发。

VKT防线的遗存今日仍处处可见

就在那时,芬兰军队投入了自己仅有的坦克部队,同时集中第18、第17和第4师的部队发起了规模颇大的反击。苏军对这次反扑显然准备不足,对于出现在战场上的芬兰坦克也颇感意外,一番交战后,芬兰人在27日晚上重新夺回了波廷霍伊卡。

围绕着这处小镇的激烈战斗此后又持续了整整4天,芬兰军队不断投入那些从东卡累利阿赶来的新部队,德军第303突击炮旅亦全部加入战斗。苏军这时受到补给线过长的困扰,他们利在速决,却无法打透芬兰人越来越坚固的防线。6月将尽时,卡累利阿地峡上的战斗进入了僵持状态。

战争与和平

时光进入1944年7月,苏军计划中的速战速决未能奏效,芬兰军队也无力收复失地,卡累利阿地峡的交火线呈现出整体稳定、局部发生渗透和反渗透的态势,若从空中俯瞰,VKT防线处处显现出犬牙交错的锯齿状。

随着苏军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主攻行动进入决定性阶段,芬兰前线上的苏军供应和增援显著减少,戈沃洛夫元帅只能采取有限的攻击行动,其中一次行动的打击对象是由埃纳尔·韦玛少将指挥的芬军第6师。

尽管遭到持续的炮击和空中打击,芬军第6师还是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而在苏军后撤时,德国和芬兰的飞机也轰炸了苏联军队的补给线路,令苏军发动后续攻击的企图被破坏。

7月3日,芬兰人拦截了一道苏军的无线电电讯,表明精锐的近卫军和坦克部队正准备朝着伊罕塔拉的方向做一次大规模攻击。芬兰人立即在这个方向上集结了所有可用的一线炮兵(大约250门火炮),抢在苏军发动攻击之前就向其集结区域发起了炮火反击。

密集的火炮袭击之后,芬兰飞机和德军的数十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接着出动,让集结中的苏军部队损失颇重。而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苏军对伊罕塔拉发起了多波次攻击,但每一次都被守军击退。从德国人那里获得的反坦克武器被证明行之有效,芬兰士兵具有传奇色彩的韧性也得到了恢复。芬兰人守住了VKT防线,但是损失也很大,阵亡者中就包括第6师的师长韦玛少将。

苏芬两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关键地区也即VKT防线的争夺战,在7月中旬终告结束。经过自6月初以来历时一个多月的激战,芬兰军队赢得了防御战的胜利。苏军的官方战史对此记载道:“戈沃洛夫元帅未能按照6月21日最高统帅部发布的命令行事,未能完成分配给他的任务。”

VKT防线的战事稍歇,双方在东卡累利阿继续交火,直到芬兰人在1944年8月再次赢得了防御战的成功。东卡累利阿的最后一次主要交战发生在伊洛曼齐以东,由拉帕帕纳少将指挥的芬军2个旅击败了苏军第176师和第289师,后者的兵员损失不大,但是在退却过程中放弃了大多数装备。

此后,双方均无力再战。苏军多支部队逐步从卡累利阿地峡撤军,转移到打击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战斗中。而恶战之后,芬兰军队面临的人力匮乏问题进一步加剧,连1902年至1908年出生的人都被紧急征召入伍以填补兵员空缺。

据统计,在从6月9日到7月18日的卡累利阿地峡交战期间,苏军共有18.9万人伤亡和失踪,芬军的损失亦达到4.4万人。这样的代价,终于换来了苏联和芬兰的停战。8月29日,苏联向芬兰发出了停战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其一是芬兰必须立即断绝与德国的一切关系,其二是芬兰必须公开要求德国在9月15日之前从芬兰全部撤军。

刚刚从总司令升任芬兰总统的曼纳海姆接受了所有的停战条款,于是苏联和芬兰自1944年9月5日开始正式停火。VKT防线之战是二战芬兰战场上的最后一战,芬兰军队的苦苦支撑,总算为这个战败的国家换来了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军事文摘》杂志。作者:鸿渐。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流血之夏——概述苏芬44年夏季交战 - 知乎

流血之夏——概述苏芬44年夏季交战 - 知乎首发于她改变了苏联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流血之夏——概述苏芬44年夏季交战守夜人​。。。“流血之夏”是芬兰人对44年夏季6月10日—8月9日间,苏联和芬兰爆发的大规模战斗的统称,在芬兰人看来,这是苏芬“继续战争”的结束。从苏俄视角来说,该系列战斗统称为“ 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 ”,这是第四次斯大林突击。具体可以细分为在卡累利阿地峡发生的“维堡战役”(6月10日—6月20日)和在拉多加湖以北的“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6月21日—8月9日)。苏俄视角的“ 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 ”苏俄视角的“ 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 ”并不是战争的全貌,它主要指的是“维堡战役”(6月10日—6月20日)和在拉多加湖以北的“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6月21日—8月9日),在这两场战役中,苏军罕见地与芬兰军队在战斗表现方面平分秋色。其中负责突破VT防线的列宁格勒方面军行动较为迅速,在6月20日占领维堡。双方伤亡比基本为1比1。驻守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兰军队被迫退到“维堡(维普里)—武克希河—索洛维约沃(泰帕)”一线构筑的VKT防线。VKT防线交战(6月21日—8月9日)但是冷战期间苏联方面略掉了6月21日—8月9日期间,苏军突破芬兰在“维堡—武克希河—索洛维约沃”一线构筑的VKT防线时发生的一系列战斗,以芬兰视角来说,主要包括:塔里—伊汉塔拉反击战、武克希河桥头堡攻防战、维堡周边海湾战斗等部分。塔里-伊汉塔拉反击战(6月25日—7月9日)该战役发生在VKT防线西段,维堡向东到帕尔采沃一线的城市、森林、湖泊地带。芬兰守军起初只有2万,苏军主要有97、108、109、110、近卫30等5个军参与,近卫30军为主力。芬兰估计苏军有15万参战,后世俄国一些资料显示只有4.8-6万人。芬兰预先察觉了苏军的意图,因此在战役爆发前就开始陆续增援,最终累计增援3万人。芬兰全程利用炮兵消磨了苏军的进攻意志,苏军一度试图合围芬兰一个步兵师,但让后者逃脱。后来芬兰也曾试图合围苏军突入的两个师,但也失败了。最后芬兰为保住防线的稳定主动后撤,重整防线,维堡最终失守。此后苏军多次继续突破无果,最终逐渐停止进攻,并调离了5个师。目前资料显示苏军伤亡2.2-2.8万人,芬德伤亡0.8万人。俄罗斯有研究认为双方不可恢复损失接近,都在6500人左右。武克希河桥头堡攻防战(6月25日—7月17日)武克希河桥头堡攻防战是指苏军进攻VKT防线中段,芬兰第三军防守区域的战斗。此役苏军23集团军指挥98、115两个军先后两次试图登陆武克希河并建立桥头堡。经过残酷战斗,苏联守住了桥头堡区域,但未能进一步突破。苏军伤亡15000人左右,芬兰军队伤亡0.6万人。维堡周边海湾战斗(6月22日-6月25日、7月1日-7月10日)虽然苏联的维堡战役在6月20日结束了,但实际上20-21日之间,双方在维堡爆发激烈争夺。6 月22 日至25 日,苏联21集团军在维堡失守后,试图强行穿越西侧岛屿登陆,但被击退。7月1日-10日,苏联新组建的59集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支持下数次进攻维堡周边海湾岛屿,该地域累计有芬兰海防旅、德122步兵师、爱沙尼亚志愿团等部队驻防,还有德芬炮兵以及德军空军的支援。7月10日,登陆作战以失败告终。最后的伊洛曼齐战役(7月31日-8月9日)伊洛曼齐战役是芬兰视角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它是苏联“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的一部分。7月31日,卡累利阿方面军32集团军下属176、289两个师约1.1万人试图突破芬兰军队在伊洛曼齐周边设置的防线和公路网,但随后被芬兰军队21旅、骑兵旅等多个旅团级部队组成的1.4万人“R特遣队”合围。8月4日,苏军3、69、70三个海军陆战旅约9000人增援解围,增援部队遭到了芬兰军队惯用的迂回包抄战术打击,蒙受较大伤亡。但苏军最终还是在8月9日突围,芬兰称苏军丢弃了很多重装备,伤亡大约3000人,还有一些不完全统计显示有4500人死伤,芬兰自己的伤亡有1500、2500等几个说法。(在早年间国内网络中,苏军伤亡“涨”到3万)9月5日双方停战后,前线两军在公路上会面协商停战事宜VKT防线交战的兵力与决策涉及到一个敏感问题,那就是:44年苏联对芬兰的进攻是不是只是为了让芬兰退出战争。考虑到现在俄芬之间仍有争议,因此可以综合一些双方立场的观点(以下观点汇总可以看成是缝合怪,不能确保代表性与真实性):芬兰角度:1941-1944年,芬兰与苏联爆发的是“继续战争”,是芬兰抵抗苏联1939年侵略战争的延续,和德国与苏联之间的战争没关系。何况战争最早是苏联轰炸了我们的城市。芬兰在此期间占领俄属卡雷利阿,只是为了恢复大芬兰,拿回属于我们的祖地,倒是当地的苏联游击队经常杀害芬兰平民。“流血之夏”是我们防止被苏联吞并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战争,苏联纠集几十万军队进攻芬兰,拿下维堡以后又继续推进,明显是要吞并芬兰,然而芬兰在VKT线抵御了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的进攻,一直坚持到列宁格勒方面军将部队调往苏德前线,同时苏联并没有打到40年国境线,苏联还主动和芬兰和谈,要求也没有43年苛刻了,芬兰通过继续战争保住了制度和自由,保护了北欧半岛不被苏联骚扰,同时德国是我们的盟友不是主人,继续战争和苏德战争没有直接关系。苏俄角度:苏芬冬季战争在1940年已经结束了,“继续战争”只是芬兰趁火打劫,利用苏德战争解决其和苏联的领土争端,本质上仍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芬兰就算不是仆从,那也是帮凶,苏联是在芬兰宣战后轰炸的。而芬兰侵占从未是自己领土的俄属卡累利阿更是暴露了其野心。芬兰搞集中营关押非芬兰族人和不屈的芬兰族或卡累利阿族苏联人,搞文化殖民,枪决不合作的平民,他们就是法西斯。44年的“ 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 ”只是让芬兰退出战争,这也是与西方协商的解决办法,芬兰的保全是注定的。苏联解放了卡累利阿大部分国土。进攻VKT防线,只是迫使芬兰退出战争而已,投入兵力与损失都低于芬兰的估计。苏联还有德国要解决,因此很快就停止了行动,将部队调往德国方向。而且芬兰与德国之间真是“塑料友谊”,与苏联合作后就调转枪口攻击德军,真是唯国家利益至上了。苏(俄)与芬兰双方的一些观点是针锋相对的,不过也可能是真实情况的一体两面解读,综合起来或许更接近真相。无论观点如何,苏军在VKT防线的具体交战情况并不完全明朗,能确定的是苏军焦灼在VKT防线只有少量进展,并且在交战十几天后偃旗息鼓,将大部队调出。伤亡在这一系列战斗中,双方伤亡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不是统计不完整就是统计太碎片化。冷战时期,芬兰主要战时领导曼纳海姆元帅在接见外宾时,曾说芬兰在流血之夏总共伤亡了6万人,而局部的小战役往往有类似德军十日总结一类的战斗减员报告。现行说法是总阵亡15000人左右,伤45000人左右。战斗减员报告往往没有完整的伤病与非战斗减员情况,而6万人的总伤亡也缺乏详表。苏联解体后,克里沃舍夫团队根据各类档案和战斗报告、军医报告等穷举,苏军在“维堡战役”、“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的总伤亡约为9.6万人。注意该数据缺乏VKT防线交战情况。根据一些当代俄罗斯研究,VKT防线交战苏军伤亡至少在4万人左右,也可能更高。后世推测整个“流血之夏”苏军各类总伤亡估计一般在15-20万之间。以现有资料统计的芬兰和苏联双方交换比在1比2.5~3+之间。苏联的表现比起糟糕的冬季战争1比7交换比,自然是好多了。苏军战斗表现在1941-1945年间,从列宁格勒到摩尔曼斯克一线的苏军整体表现难称出色。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点:1、芬兰地区地形崎岖,湖泊森林密布,天然不适合苏军这类习惯机械化大兵团作战的军队,也不适合苏军常用的大兵团反复冲击战术,需要一些更有技巧性的步炮作战方式;2、北线苏军技战术水平有限,战斗经验不足,很多部队为战前新组建部队,组织协调能力,战场变通能力不如白俄罗斯、乌克兰方向的主力部队。具体表现就是苏军在突破芬军防线后行动迟缓,难以追击敌军。重炮部队经常脱节,导致苏军在敌防御纵深中经常被空袭和炮击压制。此外就是进攻战术呆板,在一些崎岖地形缺乏快速有效的进攻方式,如果对方有良好的支援火力协同,苏军的进攻就会屡屡被挫败。芬兰军队技战术扎实的步兵、炮兵部队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步兵快速机动脱离了苏军锋芒,快速支援挽救了危急的局势。德军装甲、空军部队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卡累利阿的林海地区,芬兰再一次运用了“狙击战术”,诱敌深入多路合围,组织精兵袭扰敌援军道路。不过苏军也不是毫无长进,例如维堡战役前就进行了相对周密的准备。而在拉多加湖以北的卡累利阿地区,或许是苏军将领梅列茨科夫多次领教了芬军的战术,苏军进攻部队被严格限制了进攻速度,以减少侧翼出现的空隙,芬兰军队的几次步兵反击被击退。芬兰最主要的两次合围:塔里—伊汉塔拉反击战中对苏军63、64步兵师的合围,伊洛曼齐战役中对苏军176、289步兵师的合围,一次失败,一次大部突围。比起冬季战争,苏军在面对各种情况下的反应也迅速坚决得多。进攻作战也往往是装甲部队开路,而不是西方经常宣扬的人海战术。7月中旬,苏芬两国密会和谈,9月4日签署停战协议。芬兰被迫割让了佩特萨莫地区,自此丧失北冰洋出海口,并在苏联压力下配合进攻德军。四年的手足兄弟,不得不刀剑相向。全文完部分资料参考来源:《Jatkosota 1944:Finland at War in 1944》编辑于 2022-07-19 12:58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军事芬兰​赞同 75​​7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她改变了苏联我们终将改

继续战争_百度百科

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继续战争播报讨论上传视频二战期间的苏芬战争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持续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持续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芬兰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回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并进一步向卡累利阿延伸,创造大芬兰国家。苏联在这次战争中则只有防卫。名    称继续战争发生时间1941年6月25日—1944年9月19日地    点芬兰,卡累利阿,摩尔曼斯克参战方芬兰,纳粹德国;苏联结    果苏联获胜,莫斯科停战协议签订参战方兵力芬兰530,000人参战方兵力德国220,000人苏联450,390人(1941年6月)伤亡情况芬兰 死亡或失踪63,204人德国 死亡或失踪14,000人苏联 死亡或失踪265,000人主要指挥官曼纳海姆、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斯特、马基恩·波波夫目录1战争背景2战争过程▪爆发▪各方部署▪发展3时间表4战争结果5历史影响战争背景播报编辑自芬兰立国以来苏联一直对与芬兰相接的国境存有异议,认为威胁到距边境仅32千米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的安危,于是持续以谈判、威胁或尝试颠覆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其边界问题,必要时直接通过军事行动并吞芬兰,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1939年,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对芬兰宣战,在两国边境发动全线进攻,苏芬战争爆发,最终以1940年签定的莫斯科协定告终,芬兰丧失了1/5的工业,11%的耕地,12%的人口被迫迁徙。莫斯科协定对芬兰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总统要求重整军队,1940年的军费开支相当芬兰财政收入的45%。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芬兰丧失了化肥进口的来源,食品供应短缺,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被堵塞,只能向瑞典和苏联购买,可是经常不能按时供货,芬兰只得转向德国。从1940年5月起,芬兰向德国靠拢,媒体停止批评德国,发表不同言论会受到审查。6月23日,苏联要求波特萨莫的采矿权,6月27日,苏联要求奥兰群岛解除武装。7月8日德国和瑞典签定允许德国武装过境的协定,苏联立即要求和芬兰签定相似的协定,允许苏联部队越境的协定在9月6日签定,10月11日奥兰群岛解除武装,采矿权的协定仍然没有达成协议,但苏联又开始干涉芬兰内政,指定某些政府成员必须辞职。当时希特勒已经计划要进攻苏联,本来希特勒对芬兰没有兴趣,但冬季战争发生后,他看到了芬兰的地理和军事价值。和芬兰秘密签定了允许部队通过的协定。关于波特萨莫的采矿权的协议谈判了六个月,一直没有成功。1941年1月苏联外交部要求必须尽快达成协议,同日苏联停止向芬兰出口粮食,1月18日苏联电台广播开始攻击芬兰,2月1日希特勒命令驻挪威的德国军队,一旦苏联进攻芬兰,要立即抢占波特萨莫矿。在1941年春天,芬兰和德国已经谈论了联合作战的计划,但政府正式通知英国和瑞典,说在1942年春天以前,德国不会和苏联开战,因此战争爆发后,瑞典和英国都认为是受芬兰欺骗了。6月7日德国军队进驻波特萨莫矿,6月20日芬兰政府要求芬苏边境的4万5千居民撤离。6月21日,德国通知芬兰战争正式开始。战争过程播报编辑爆发(1941年)5月和6月时,芬兰宣称芬兰和苏联的战争只是防御性的,芬兰决不会和德国结盟。6月21日,隐藏在芬兰的德国布雷艇在芬兰湾布置了两大片雷区,阻止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进入,德国的轰炸机在列宁格勒的港口和涅瓦河中投下水雷。6月22日,芬兰军队进入奥兰群岛,德国军队全面通过挪威北部进入波特萨莫,但芬兰不愿意让德国直接介入芬苏战争,所以德国军队暂时没有和苏联直接交火。在芬苏边境只发生零星战斗。6月25日,苏联空军出动460架飞机空袭芬兰18个城市的机场,宣称是针对德军在芬兰的军事目标,继续战争正式爆发。各方部署芬兰:前线布置16个步兵师,一个骑兵旅和两个长枪旅。300架战机。德国:在波特萨莫有两个山地师,在萨拉有一个步兵师,还有一个步兵师正在从挪威通过瑞典向芬兰挺进。苏联:边境驻扎10个步兵师,一个摩托化师和两个炮兵师,还有大约40个团分散在附近。列宁格勒有3个步兵师和一支机械化部队。750架空军战机以及700架海军战机。苏联方面错误地估计芬兰只有10个师,同时在其他战场上和德国作战不利,还需要抽掉部分兵力。发展1941年7月10日,芬德联军攻破苏联防线。7月15日,攻到拉多加湖岸,切断苏军运输线。但是随着芬德联军的进攻,国联对芬兰实行封锁。7月31日英国和芬兰断绝外交,英国空军轰炸了波特萨莫港口。8月,芬兰军队已经全部占领在冬季战争被夺去的领土,仍然和英国、瑞典保持外交关系。9月9日,德芬联军已经占领了全部卡累利阿,直逼列宁格勒。9月11日,美国大使通知,既然芬兰已经收回领土,就不应该再继续参与德国围攻列宁格勒的战斗。9月22日,英国通过挪威大使,要求芬兰方面让所有德国军队撤出芬兰领土,芬兰军队应该撤回到冬季战争的边界,否则英国将向芬兰宣战,芬兰没有答应这个条件,12月6日,芬兰独立日,英国正式向芬兰宣战。芬兰和德国的结盟,使得波罗的海成为德国的内海,阻止了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活动,使得德国可以利用其作为潜艇基地。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国战败后。芬兰组织新一届政府,力图和苏联及国联达成和平协议,但谈判始终没有成功。1944年6月9日,苏联开始在卡累利阿反攻。6月10日,苏联攻破芬兰防线。德国在芬兰不再谋求单独媾和的条件下,为芬兰提供了武器支持。7月,芬兰军队退回到冬季战争结束时的战线,苏联停止进攻芬兰,将注意力转移到波兰战线。这时同盟国军队已经在诺曼底登陆。时间表播报编辑1941.6.22巴巴罗萨计划1941.6.24继续战争1941.6.28对卡累利阿之进攻计划完成1941.7.10芬兰军队进攻苏联1941.7.12英国提出芬兰应该站在同盟国的联盟上1941.7.14拉多加湖之苏军补给线被切断了1941.7.25东南部的芬兰军队抵达了1939年的国境线1941.7.31英国与芬兰断交;地峡战役1941.8.9拉多加湖完全被控制1941.8.31芬兰部队抵达了维堡1941.9.2南路芬军抵达了1939年的国境线1941.9.24芬军抵达奥涅加湖1941.10.1彼得罗扎涅茨克失守1944.6.8反攻之战1944.6.14第二岛防御线VT线的芬兰军队已经和苏军交火1944.6.15苏军进攻地峡1944.6.19维堡被苏军占领1944.6.21苏军攻击伊马特拉-拉彭兰塔-维罗约基防线1944.6.25VKT线失守;苏军夺取了奥格涅茨1944.6.28苏军攻陷彼得罗扎涅茨克1944.6.30芬军回到了VKT线1944.7.10卡累里阿方面军抵达了U线1944.7.21《莫斯科和平协议》里的芬兰割让领土被苏军全部夺取1944.8.9芬军撤退到维堡湾和沃格息1944.9.1芬兰与苏军达成和平,拉普兰战役爆发,芬兰与德国的盟约破裂战争结果播报编辑德国在爱沙尼亚战败时,芬兰急于想和苏联以任何条件尽快媾和,9月19日,在莫斯科达成协定,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另外将波特萨莫区域划割苏联,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苏联50年。芬兰必须在6年内向苏联支付高达3亿美元的巨额赔款。 [1]所有德国军队必须撤离芬兰领土,但德国军队不愿意自行离开,芬兰在拉普兰战役中和自己以前的盟国德国军队进行了一场战斗。整个战役德国、芬兰共伤亡216715人,其中阵亡或失踪58715人,受伤158000人,1500人投降。苏军共伤亡585000人,其中阵亡200000人,受伤385000人,64000人被俘。历史影响播报编辑战后芬兰维持中立外交政策,尽量在东西方对立的冷战中维持中立,芬兰的中立也保证了瑞典的中立地位。芬兰人认为和德国结盟虽然使芬兰遭受了割地的结局,但也幸运地使芬兰免遭其他波罗的海国家被苏联吞并的命运。战后芬兰的中立地位,使其在冷战的夹缝中可以同时接受东西方的援助,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苏联和美国的多位领导人都曾在芬兰举行会谈。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继续战争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继续战争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搜索

搜索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未登录编辑者的页面 了解详情

贡献讨论

目录

移至侧栏

隐藏

序言

1战争的目的

2背景

3战争进程

4结论

5相关作品

6延伸阅读

开关目录

继续战争

48种语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rançaisעבריתMagyarBahasa 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LatviešuBahasa MelayuNederlandsNorsk nynorskNorsk bokmål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Davvisámegiella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 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 / srpski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 Việt

编辑链接

条目讨论

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获取短URL下载二维码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继续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芬兰军队之三号突击炮G型日期1941年6月25日—1944年9月19日(3年2个月3周又4天)地点芬兰卡累利阿及摩尔曼斯克结果

苏军胜利

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

拉普兰战争爆发领土变更

佩察莫省被割让予苏联

波卡拉租借给苏联10年参战方

 芬兰 德国

支持: 意大利1

 苏联

支持: 英国2指挥官与领导者

C·G·E·曼纳海姆 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斯特(至1941年11月7日) 爱德华·狄特尔 †(1941年11月7日至1944年6月23日) 洛塔尔·伦杜利克(1944年6月28日—)

马基恩·波波夫 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霍津 瓦勒良·A·弗罗洛夫(英语:Valerian A. Frolov) 基里尔·梅列茨科夫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兵力

芬军:53万人德军:22万人

65万人(总估计约90万人—150万人)伤亡与损失

58,715人阵亡或失踪15.8万人受伤1,500人投降

20万人阵亡或失踪38.5万人受伤19万人住院6.4万人被俘

1 意大利提供4艘鱼雷舰部署于拉多加湖。2 英国对芬兰宣战,但行动有限。

查论编东方战线海战

波罗的海(英语:Baltic Sea campaigns (1939–1945))

黑海(英语:Black Sea campaigns (1941–1944))

北冰洋(英语:Arctic naval operations of World War II)

1941年

巴巴罗萨

布列斯特要塞

比亚韦斯托克及明斯克

波罗的海

布罗迪

慕尼黑

斯摩棱斯克

乌曼

敖德萨

第一次基辅

塔林

列宁格勒

亚速海(英语:Battle of the Sea of Azov)

第一次哈尔科夫

第一次克里米亚

塞瓦斯托波尔

罗斯托夫

高尔基城(英语:Bombing of Gorky in World War II)

莫斯科

芬兰

刻赤半岛

车臣

1942年

柳班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英语:Barvenkovo–Lozovaya Offensive)

热泽夫

托罗佩茨及霍尔姆

杰米扬斯克

霍尔姆(英语:Kholm Pocket)

第二次哈尔科夫

“蓝色方案”

高加索战役

1942年夏季热泽夫(英语:Battle of Rzhev, Summer 1942)

锡尼维亚

斯大林格勒

大卢基

“火星行动”

1943年

“伊斯卡拉行动”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及罗索什(英语:Ostrogozhsk–Rossosh offensive)

沃罗涅什及哈尔科夫(英语:Voronezh–Kharkov offensive)

“北极星行动(英语:Operation Polar Star)”

第三次哈尔科夫

闪击高尔基城(英语:Bombing of Gorky in World War II)

库尔斯克

第一次顿巴斯(英语:Donbas strategic offensive (July 1943))

“潮汐行动(英语:Operation Tidal Wave)”

别尔哥罗德及卡尔可夫

第二次顿巴斯

第二次斯摩棱斯克

下第聂伯河

涅韦尔(英语:Battle of Nevel (1943))

1944年

第聂伯河及喀尔巴阡山脉

列宁格勒及大诺夫哥罗德

纳尔瓦

第二次克里米亚

第一次雅西及奇西瑙

卡累利阿

“巴格拉基昂行动”

利沃夫及桑多梅日

“团队行动(英语:Operation Doppelkopf)”

第二次雅西及奇西瑙

杜克拉山口(英语:Battle of the Dukla Pass)

波罗的海

贝尔格勒

德布勒森

佩察莫及希尔克内斯

库尔兰

“贡宾嫩行动(英语:Gumbinnen Operation)”

布达佩斯

1945年

维斯瓦河及奥德河

西喀尔巴阡(英语:Western Carpathian offensive)

东普鲁士

西里西亚

布雷斯劳

“夏至行动”

东波美拉尼亚

巴拉顿湖

摩拉维亚及俄斯特拉发(英语:Moravia–Ostrava offensive)

维也纳

布拉迪斯拉发及布尔诺(英语:Bratislava–Brno offensive)

柏林

布拉格

德国投降

查论编继续战争

1941

拉多加卡累利阿(英语:Finnish invasion of Ladoga Karelia)

卡累利阿地峡(英语:Finnish invasion of the Karelian Isthmus)

东卡累利阿(英语:Finnish invasion of East Karelia (1941))

银狐

驯鹿(英语:Operation Rentier)

铂狐(英语:Operation Platinum Fox)

北极狐

EF作战(英语:Operation EF (1941))

汉科(英语:Battle of Hanko (1941))

本特礁(英语:Battle of Bengtskär)

波尔兰皮(英语:Battle of Porlampi)

1942

苏尔萨里(英语:Battle of Suursaari)

索梅里(英语:Battle of Someri)

1944

1944年苏联的反攻

蒂恩哈拉(英语:Battle of Tienhaara)

塔利-伊汉塔拉

芬兰湾(英语:Gulf of Finland U-boat campaign)

内尔瓦岛(英语:Battle of Nerva Island)

维堡湾(英语:Battle of Vyborg Bay (1944))

沃萨尔米(英语:Battle of Vuosalmi)

涅特耶尔维(英语:Battle of Nietjärvi)

伊洛曼齐(英语:Battle of Ilomantsi)

霍基作战(英语:Operation Hokki)

海上战事(英语:Baltic Sea campaigns (1939–1945))

查论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芬兰(英语:Finland in World War II)

冬季战争

战间和平期(英语:Interim Peace)

继续战争

莫斯科停战协定

拉普兰战争

继续战争(英语:Continuation War,芬兰语:jatkosota,瑞典语:fortsättningskriget)是1941年6月25日至1944年9月19日在芬兰和苏联之间爆发的战争。对芬兰来说,战争是收复在冬季战争中割让予苏联的土地,因而被称为继续战争。苏联方面称其为伟大卫国战争的芬兰战线(俄语:Советско-финский фронт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认为这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而战前和战中德国认为这场战争对于苏联与德国的战争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芬兰提供了大量关键物资的补给。

1940年底德国向芬兰透露了将入侵苏联,但未告知具体计划,并以协助芬兰军事换取芬兰提供矿场和允许德军进入芬兰。1941年6月7日经芬兰允许德国军队进驻佩察莫矿,不过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开始时,芬兰事先不知情;因此3天后,25日苏军就对芬兰境内的德军目标发动空袭,因芬兰对详细情势了解不明,则认为苏军突击了芬兰的设施,紧接著芬军开始打反击战,遂进攻苏联,到了1941年9月芬军已经占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和东卡累利阿。不过芬兰在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0公里的战线上停了下来,他们在这里驻防长达两年半,因为芬军的作战目标主要是收复冬季战争的失土,而不是德军的全面侵略,但是苏联认为芬军是德军的帮凶。

随着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失利,1944年苏军开始针对包含赫尔辛基在内,多个芬兰城市发动空袭,并于同年6月发动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将芬军在1941年占领的土地加以收复;7月芬军暂时挡住苏军进一步的进攻,后来双方决定以谈判解决。至9月5日,芬军与苏军正式宣布停火,随后芬兰人按苏联的要求试图将所有德国军队赶出芬兰;9月15日芬兰与德军开战,开始了小规模的拉普兰战争直至将德军全部驱赶出境;9月19日苏芬双方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结束了“继续战争”。

同期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曾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

战争的目的[编辑]

芬兰参与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回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同时,大部分芬兰人希望将芬苏边界尽可能地缩短,以减少苏军发动侵略的可能。当时的芬兰社会流行著一句口号:“缩短的边界,长久的和平”。所以很多人希望芬军可以在这次战争中,除了收复失地外,另外入侵科拉半岛、东卡累利阿,甚至是爱沙尼亚北部。而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更主张这次的战争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大芬兰。

背景[编辑]

主条目:冬季战争

东卡累利阿居民大部分属于芬兰族,芬兰基于民族主义,多次呼吁收回东卡累利阿,可是没有得到支持。在芬兰内战中,德国为芬兰政府军镇压共产主义势力给予很大的支援。

1939年12月芬兰和苏联之间发生冬季战争,虽然初期芬兰军队成功抗击苏军,但是在2月12日之后不支而逐渐战败,最终在3月12日停战,结果是以1940年4月签定的莫斯科协定告终。芬兰丧失了10%的领土(萨拉、里巴奇半岛、芬兰湾中的几个小岛,一共3万8千平方公里)、20%的工业、11%的耕地和12%的人口被迫迁徙。

莫斯科协定对芬兰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总统宣布国家的防务准备将是政府施政的第一要务,因此,芬兰政府在冬季战争结束后不久,就准备向国外购买军火并重整军队,1940年的军费开支相当芬兰财政收入的45%。

同时在冬季战争中失去家园的,多达42万人的芬兰难民的安置也是一大问题,然而这时芬兰人民在冬季战争所产生的,抵抗侵略的精神已经遍布整个国家,难民的安置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而且这时芬兰也不打算再失去更多领土,他们尝试秘密与挪威、瑞典组成军事同盟,但这时苏联插手进来,阻止芬兰的行动。然而芬兰并不放弃,而是转而接近纳粹德国,企图与其建立外交关系。尽管纳粹德国一直以来被芬兰认为是苏联的盟国。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芬兰丧失了化肥进口的来源导致食品供应短缺,和西方国家特别是与英国之间的贸易渠道被堵塞,只能向瑞典和苏联购买,可是经常不能按时供货,在物质、军事安全都无法满足的状况下,芬兰只得转向德国。

从1940年5月起芬兰向德国靠拢,媒体停止批评德国,发表不同言论会受到审查。6月15日苏联出兵占领波罗的海三国并扶植傀儡政权。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这三个国家就被苏联并吞了。同时法国被德国击败,成为德国的附庸国。于是芬兰政府彻底排除与西方盟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政策。这时北欧剩下的两个国家,瑞典和芬兰陷入被德国与苏联包围的困境。

6月23日苏联要求佩察莫的采矿权,6月27日苏联要求奥兰群岛解除武装。苏联开始干涉芬兰内政,指定某些政府成员必须辞职。

7月31日希特勒对德意志国防军下令,准备进攻苏联的计画。本来希特勒对芬兰没有兴趣,这时希特勒重新估计芬兰与罗马尼亚在德国进攻苏联时,可以发挥的作用。于是在7月间仍然被德国拒绝的,与芬兰之间的军火交易,到了8月就被德国允许,于是大量军火物资进入芬兰。9月22日德国与芬兰宣布双方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芬兰和瑞典也宣布允许德军过境他们的领土。苏联立即要求和芬兰签定相似的协定,允许苏联部队越境的协定在9月6日签定,10月11日奥兰群岛解除武装,采矿权的协定仍然没有达成协议。

苏联对于局势的改变十分不满,于是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在11月12日至13日拜访柏林,他希望德国国防军从芬兰撤出,并停止帮助芬兰强化他们自身的国防。莫洛托夫还指出芬兰将会像波罗的海三国和比萨拉比亚一样,被苏联并吞。这被希特勒拒绝。

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与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于柏林。1940年11月14日

12月芬兰举行总统大选,苏联、纳粹德国、英国都十分注意这次选举,这次选举共有四位候选人,只有里斯托·吕蒂是同时被这三个国家认可的,于是里斯托·吕蒂在12月19日,宣誓就职芬兰总统。同时希特勒已经在1940年12月18日同意德国进攻苏联的计画,他希望芬兰、罗马尼亚能够加入这次进攻。两天后德国国防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接见来访的芬兰将领,几天后德意志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向芬兰人透露,德国将会对苏联发动进攻。

关于佩察莫的采矿权的协议谈判了6个月,一直没有成功。1941年1月苏联外交部要求必须尽快达成协议,同日苏联停止向芬兰出口粮食,1月18日苏联电台广播开始攻击芬兰。2月1日希特勒命令驻挪威的德国军队,一旦苏联进攻芬兰,要立即抢占佩察莫矿。同时德国将详细的进攻计画透露给芬兰,德国与芬兰将领之间的会谈开始进行。

1941年5月20日德国邀请芬兰到德国讨论联合作战的计划。5月25日至28日德国、芬兰双方在萨尔茨堡、柏林举行会谈。6月3日至6日双方移至赫尔辛基继续会谈。会中讨论了德军的行动、芬军的动员以及战争的大致走向,芬兰还同意在6月15日开始动员军队,但德国拒绝透露战争发起的详细时间。但芬兰政府仍正式通知英国和瑞典,说在1942年春天以前,德国不会和苏联开战,因此战争爆发后,瑞典和英国都认为是受芬兰欺骗了。

苏联为了阻止芬兰落入德国的控制范围,开始对芬兰政府表达善意。除了将苏联驻芬兰大使更换成在芬苏问题上更具弹性的官员外,也表示不反对芬兰与瑞典的合作。但是这些举动不被芬兰政府接受。

6月7日德国军队进驻佩察莫矿,6月20日芬兰政府要求芬苏边境的4万5千居民撤离。6月21日德国通知芬兰战争正式开始。

6月21日隐藏在芬兰的德国布雷艇在芬兰湾布置了两大片雷区,阻止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进入,德国的轰炸机在列宁格勒的港口和涅瓦河中投下水雷。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芬兰军队则进入奥兰群岛,德国军队全面通过挪威北部进入佩察莫,但芬兰不愿意让德国直接介入芬苏战争,所以相对于其他战场,德国军队暂时没有在芬兰和苏联直接交火,只在芬苏边境只发生零星战斗。

这时芬兰军队已动员了47万5千人在芬苏边境南部,在芬苏边境的北部长达500公里的边界则由德军布置了4个师,芬军对苏军享有制空权,然而芬军的装甲部队十分薄弱,仅仅只有一个坦克营。相对地苏军在当地布置了18个师。

6月25日早晨苏联空军出动460架飞机空袭芬兰境内19座机场,宣称是针对德军在芬兰的军事目标。在这次空袭中,苏军损失了23架轰炸机,芬军的损失为零。而芬兰政府将苏军的空袭看作是苏联企图毁灭芬兰城市的行为,于是芬兰国会同意芬军展开一场“防御性的战争”,继续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进程[编辑]

1941年6月战争爆发时刻,苏联和芬兰国境线形势简图。浅黑色线为1939年冬季战争前的国境线。深黑色线为1940年莫斯科协定划定的国境线。红色为苏联军队,蓝色为芬兰军队,灰色为德国国防军,黑色为德国武装党卫队。

当时芬兰在前线布置1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2个长枪旅,另外在佩察莫有2个德国山地师、在萨拉有1个德国步兵师,还有1个步兵师正在从挪威通过瑞典向芬兰挺进,苏联方面错误地估计芬兰只有10个师。

当时苏联在边境驻扎有10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师和2个炮兵师还有大约40个团分散在附近,列宁格勒有3个步兵师和1支机械化部队。750架空军战机以及700架海军战机,芬兰方面只有300架战机。

但苏联在其他战场上和德国作战不利,还需要抽调部分兵力。

芬兰军队攻占地区图

6月28日芬军完成了对拉多加卡累利阿进攻的计画。同一时间纳粹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十分顺利,德军深深攻入了苏联腹地。这让芬兰政府认为德国很快就会战胜苏联。芬军也由此判定对苏联展开收复失地及缩短防线的战争将是短期战争,从而确定了芬军的进攻计画《解放整个卡累利阿》。

7月10日芬军越过芬苏边境,对拉多加卡累利阿展开进攻,7月15日攻到拉多加湖岸,切断苏军运输线。7月25日该路芬军抵达1939年的国境线,接著芬军将进攻重点移至其他战线。

7月31日芬军对卡累利阿地峡展开进攻。这一支芬军在8月9日到达拉多加湖,包围苏军的三个师。8月31日收复维堡。9月2日抵达芬兰在1939年的国境线。而芬兰对东卡累利阿的进攻则在7月初展开。9月24日芬军抵达奥涅加湖。10月1日芬军攻占彼得罗扎沃茨克。

至此德芬联军已经占领了全部卡累利阿,直逼列宁格勒。

1941年8月份芬兰军队已经全部占领在冬季战争被夺去的领土,仍然和英国、瑞典保持外交关系,在5月和6月时还宣称芬兰和苏联的战争只是防御性的,芬兰决不会和德国结盟。

芬兰军队在夺回维堡后,于1941年8月31日进行的步操

但是随着芬德联军的进攻,国联对芬兰实行封锁,7月12日英国对芬兰提出芬兰应与苏联结盟的要求。7月31日英国和芬兰断绝外交,英国空军轰炸了佩察莫港口。11月28日英国对芬兰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芬兰在12月3日以前,停止军事行动”。芬兰人则非正式的回应几天之内就会停战。英国并不满意。12月6日在芬兰独立日这一天,英国正式向芬兰宣战。

在战争的一开始美国人对于芬兰的处境十分同情,但随著苏军的撤退,芬德联军开始对摩尔曼斯克铁路,这条苏联与西方盟国之间互相联络的铁路产生威胁。10月3日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通知,既然芬兰已经收回领土,就不应该再继续参与德国围攻列宁格勒的战斗。10月25日美国人要求芬兰停止继续作战并将军队撤至1940年的边界。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拒绝。但他仍然在11月5日要求曼纳海姆停止进攻。

11月芬兰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这让英国、美国更加确定芬兰是轴心国的成员之一。尽管芬兰在当时还是民主国家(芬兰是轴心国所有成员中,唯一一个的民主国家),且其未签署三国同盟条约。而且当纳粹德国下令芬兰人将芬兰境内的犹太人送到由德国占领的波兰时,芬兰政府拒绝配合。而当1942年夏天访问芬兰的海因里希·希姆莱向芬兰人提到有关芬兰境内的犹太人的话题时,芬兰人则回应他:芬兰没有“犹太人问题”。

当时的芬兰军队、部分的芬兰军官拥有犹太血统。在某些状况,这群犹太人有一些甚至还被德国授予铁十字勋章。但是这群犹太人拒绝接受。而芬军内部也有一些医官由犹太人担任,这些人救了不少德国士兵的生命。

芬兰和德国的结盟,使得波罗的海成为德国的内海,阻止了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活动,使得德国可以利用其作为潜艇基地。而德国也常常利用芬兰北部的机场,轰炸英国位于苏联境内、摩尔曼斯克以及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海空军基地。

德国进攻苏联的行动原本被德国人、甚至是英国人、美国人估计只需几个礼拜就会以德国胜利告终。然而到了1941年秋天这种估计就被证明是错的。而且纳粹德国在芬兰北部对摩尔曼斯克的进攻也因为准备不足,在11月宣告失败。这让芬兰政府开始怀疑德国是否真的可以快速结束战争。接著德国在莫斯科战役遭到失败,更让芬兰人怀疑德国是否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且芬兰这时开始遭遇劳工、粮食的短缺以及通货膨胀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军队在经过接近半年的作战后,伤亡人数已经来到7万5千人,其中2万5千人死亡。因此芬兰政府曾经数次对苏联政府表示愿意停战,这行为受到德国的警告。芬兰政府最后决定继续作战,希望这样做可以让芬兰在之后,面对苏联的威胁可以有更多的支援。从而保住芬兰的独立。

1943年2月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战败后,芬兰组织新一届内阁与政府,这一届内阁将寻求和平当作是最重要的政策。力图和苏联及国联达成和平协议。但史达林坚持芬兰投降,芬兰人无法接受。于是在1944年2月史达林命令苏军开始轰炸包含赫尔辛基在内的数个芬兰城市以施加压力。然而芬兰人拥有无线电窃听技术,并有效率的使用高射炮,这让苏联空军投下的炸弹只有5%的低命中率能成功击中目标。

这时德国于纳尔瓦组织防御,在2月到4月间成功阻止苏军的进攻。德国这次胜利也让苏军无法从爱沙尼亚对芬兰发动进攻。而且由于芬兰人认为苏联的要求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芬兰政府在1944年4月中,暂停与苏联的谈判。

1944年6月9日苏联开始从卡累利阿地峡发动反攻,这次进攻被称作“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苏军为这次进攻做了充足准备。他们在长约21.7公里的战线上布置了3千门火炮。其中在某些地段每1公里就布置了200门火炮。苏军在进攻开始后第2天就攻破芬军布置在战线最前沿的防线。6月14日苏军抵达芬军的第2条防线,VT线(英语:VT-line)。接著苏军开始进攻东卡累利阿。6月28日彼得罗扎沃茨克被苏军攻占。

尽管芬兰在苏军展开进攻后立刻向前线增援部队,然而芬军缺乏能够对付苏军重型战车的反坦克武器。这时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向芬兰政府表示,只要芬兰不再寻求停战,就可以提供反坦克武器“铁拳”和“坦克杀手”给芬军。于是在6月26日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向德国人保证,在他剩下的总统任期内,将不再谋求单独议和。稍后德国就为芬兰提供了武器支持。然而当里斯托·吕蒂对德国提出保证后,美国就宣布与芬兰断交,并警告芬兰不准与德国合作。

芬军在塔利-伊汉塔拉战役中,经过旁边一辆被摧毁的苏联T-34战车

到了7月芬兰军队退回到VKT线(英语:VKT-line),这条防线大约等同于冬季战争结束时,芬苏双方的国境线。芬兰利用德国在武器和兵力上的支援在这里成功挡住了苏军的进攻,而苏军这时将注意力转移到波兰战线,停止对芬兰的进攻。而这时同盟国军队已经在诺曼底登陆。

尽管成功阻止苏军的进攻,但是以当时芬军的战力,如果苏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芬军将无法抵挡。而且这时德国已经在爱沙尼亚战败,芬兰急于想和苏联以任何条件尽快议和。于是在8月初里斯托·吕蒂辞去芬兰总统职位,这让他对德国人的承诺不再有效,也就使芬兰在寻求和平的过程少掉一个障碍。芬兰的新政府在8月下旬成立,新总统则由芬兰国会以非正统的方式,任命曼纳海姆为总统。

9月4日芬兰宣布停火,隔天苏联亦宣布停火。

苏联开出的和平条件十分严苛:要求芬兰赔偿6亿美金。后来苏联在英美两国压力之下,将赔款减至3亿美金(以美金在1938年的价值来算),但芬苏双方还是于9月19日在莫斯科达成协定。除了赔款之外,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另外将佩察莫省割让给苏联,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苏联50年(1956年就已经归还)、芬兰必须复员他们的军队、德国所有军队必须在14天内撤离芬兰领土。但德国军队不愿意在期限内自行离开,芬兰在拉普兰战争中转而与自己以前的盟友纳粹德国展开战斗。

芬兰也被要求要清除卡累利阿地区的地雷,以及那些在拉普兰战争中,被撤退的德军所布置的地雷。清除地雷的工作持续到1952年,这让芬兰遭受了100人死亡、超过200人受伤。

而随著芬军撤到1940年的边界,那些在先前随著芬军挺进而重返家园的芬兰人就只能跟随撤退的芬军,回到1940年的国境线之后。随著芬军撤退的芬兰人多达26万人,只有极少数人选择留在原地,成为苏联公民。

结论[编辑]

在外交上,芬兰以1948年芬苏条约(英语:Finno-Soviet Treaty of 1948)为原则,奉行立场上亲苏联但维持制度上独立的芬兰化政策,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作为中立国,苏联和美国的多位领导人都曾在芬兰举行会谈。其中在1975年的一次会议,两国达成赫尔辛基协议。

相关作品[编辑]

无名战士

延伸阅读[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继续战争

Jokipii, Mauno. Jatkosodan synty. Otava. 1987. ISBN 951-1-08799-1. 

Sana, Elina. Luovutetut/ The Extradited: Finland's Extraditions to the Gestapo. WSOY. 1994. ISBN 951-0-27975-7. 

Seppinen, Ilkka. Suomen Ulkomaankaupan ehdot 1939-1944. 1983. ISBN 951-9254-48-X. 

Platonov, S.P. (编). Битва за Ленинград. Voenizdat Ministerstva oborony SSSR. 1964. 

Maanpuolustuskorkeakoulun Historian laitos (编). Jatkosodan historia 1-6. WSOY. 1994. 

Leskinen, Jari; Juutilainen, Antti (编). Jatkosodan pikkujättiläinen. WSOY. 2005. ISBN 951-0-28690-7. 

(俄文) Хельге Сеппяля Финляндия как оккупант в 1941-1944 годах Журнал "Север" ISSN 0131-6222, 1995. Se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innish National Archive Luovutukset: Research on prisoner-of-war deaths, extraditions and deportations from Finland between 1939-55, Research project, See

查论编第二次世界大战

概览

战役

战斗(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attles)

军事行动(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military operations)

领袖

同盟国

轴心国

指挥官

伤亡

会议

简介主题

空战

闪电战

军衔

密码学

宣战(英语:Declarations of war during World War II)

外交

流亡政府(英语:List of governments in exile during World War II)

大后方(英语: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澳大利亚(英语:Australian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英国(英语:United Kingdom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美国(英语:United State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太平洋群岛(英语:Pacific Island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租借法案》

曼哈顿计划

英国贡献

军事勋章

军事装备

军事产业(英语:Military produc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海军(英语: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纳粹劫掠

反对(英语:Opposition to World War II)

科技(英语:Technology during World War II)

同盟国合作(英语:Allie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桑椹港(英语:Mulberry harbour)

总体战

战略轰炸

傀儡政权(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puppet states)

女性(英语:Women in World War II)

艺术(英语:Art and World War II)

音乐(英语:Music in World War II)

战区(英语:List of theaters and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亚洲及太平洋

中国

东南亚

太平洋

太平洋中北部

太平洋西南部

印度洋(英语:Indian Ocean in World War II)

欧洲

西方

东方

地中海、中东及非洲

非洲北部

非洲东部

义大利

非洲西部(英语: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大西洋

时间轴(英语:Timeline of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美洲

影响

第二次国共内战

台湾海峡两岸分治

朝鲜战争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希腊内战

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冷战

同盟国军事占领德国

奥得河—尼斯河线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

苏联军事占领(英语:Military occupations by the Soviet Union)

波罗的海国家

匈牙利

波兰

罗马尼亚(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Romania)

去殖民化

驱逐德意志人

严责行动(英语:Operation Keelhaul)

奥索维亚金行动(英语:Operation Osoaviakhim)

回纹针行动

马歇尔计划

联合国

战争罪行(英语: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同盟国

苏联

英国(英语:British war crimes)

美国

轴心国

克罗埃西亚

迫害塞尔维亚人

犹太人大屠杀

德国

德意志国防军(英语:War crimes of the Wehrmacht)

强迫劳动

犹太人大屠杀

审判

义大利

日本

南京大屠杀

肃清大屠杀

马尼拉大屠杀

731部队

审判

性暴力

德国军用妓院

德国集中营妓院

同盟国占领区强奸

法国(英语: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France)

德国

日本(英语:Rape during the occupation of Japan)

波兰(英语:Rape during the Soviet occupation of Poland)

塞尔维亚(英语: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Serbia)

慰安妇

Marocchinate(英语:Marocchinate)

参与者同盟国

澳大利亚(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Australia during World War II)

比利时

巴西(英语:Brazil in World War II)

保加利亚(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后)

加拿大(英语:Canada in World War II)

中国

古巴(英语:Cuba during World War II)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衣索比亚

芬兰(英语:Finland in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后)

法国(英语: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自由法国

希腊

印度(英语:India in World War II)

义大利(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英语:Italian Civil War)以后)

意大利联合交战陆军

卢森堡(英语:Luxembourg in World War II)

荷兰

军事史(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

纽西兰(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 Zea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纽芬兰(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found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挪威

菲律宾

波兰(英语:History of Poland (1939–1945))

南罗德西亚(英语:Southern Rhodesia in World War II)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后)

狮子山(英语:Sierra Leone in World War II)

南非(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during World War II)

苏联(英语:Soviet Union in World War II)

史瓦济兰(英语:Eswatini in World War II)

英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during World War II)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 in World War II)

美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World War II)

南斯拉夫(英语:World War II in Yugoslavia)

轴心国

阿尔巴尼亚(英语:World War II in Albania)

义大利占领

德国占领

保加利亚(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前)

中国

汪精卫国民政府

克罗埃西亚

芬兰(英语:Finland in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前)

法国(英语: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维希法国

法属印度支那(英语:French Indochina in World War II)

法属西非(英语: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纳粹德国

匈牙利

印度

印度国民军

伊拉克

义大利(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以前)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日本

满洲国

菲律宾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前)

暹罗

斯洛伐克

中立国(英语:Neutral powers during World War II)

爱尔兰(英语:Irish neutrality during World War II)

葡萄牙(英语:Portugal during World War II)

西班牙

瑞典(英语:Sweden during World War II)

瑞士

梵蒂冈

抵抗运动

奥地利

比利时(英语:Belgian Resistance)

保加利亚(英语:Bulgarian resistance movement during World War II)

中国

东北抗日联军

捷克

丹麦(英语:Danish resistance movement)

爱沙尼亚

衣索比亚(英语:Arbegnoch)

法国

德国

希腊

义大利

韩国

韩国光复军

朝鲜义勇军

拉脱维亚(英语:Latvian anti-Nazi resistance movement 1941–1945)

立陶宛(英语:Resistance in Lithuania during World War II)

卢森堡(英语:Luxembourg Resistance)

马来亚

荷兰(英语:Dutch resistance)

挪威(英语:Norwegian resistance movement)

菲律宾(英语:Philippin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波兰(英语:Polish resistance movement in World War II)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n anti-communist resistance movement)

泰国

斯洛伐克

乌克兰

越南

越南国民党

越南独立同盟会

南斯拉夫

战俘

芬兰(英语:Soviet prisoners of war in Finland)

德国战俘

苏联(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亚塞拜然(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Azerbaijan)

美国(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英国(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Kingdom)

日本战俘(英语:Japanese prisoners of war in World War II)

苏联

苏联的义大利战俘(英语:Itali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苏联的芬兰战俘(英语:Finnish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苏联的波兰战俘(英语:Polish prisoners-of-war in the Soviet Union after 1939)

苏联的罗马尼亚战俘(英语:Romani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时间轴前奏

非洲(英语:Abyssinia Crisis)

亚洲(英语:Events preceding World War II in Asia)

欧洲(英语:Events preceding World War II in Europe)

1939年

波兰战役

假战

桂南会战

冬季战争

大西洋海战

第一次长沙战役

冬季攻势

1940年

德国入侵丹麦

挪威战役

德国入侵卢森堡

荷兰战役

比利时战役

法国战役

枣宜会战

不列颠战役

西部沙漠战役

义大利入侵英属索马利兰(英语:Italian invasion of British Somaliland)

百团大战

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

希意战争

罗盘行动

1941年

豫南会战

中条山会战

东非战役

南斯拉夫战役

上高会战

希腊战役

克里特岛战役

英国伊拉克战争

巴巴罗萨行动

夏季战争(英语:Summer War)

继续战争

银狐作战

立陶宛六月起义

叙利亚-黎巴嫩战场

基辅战役

英苏入侵伊朗

列宁格勒围城战

高尔基轰炸(英语:Bombing of Gorky in World War II)

莫斯科战役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珍珠港事件

香港保卫战

菲律宾战役

第二次长沙战役

马来亚战役

北婆罗洲战役(英语:Battle of Borneo (1941–1942))

希腊大饥荒

1942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2))

日本入侵缅甸(英语:Japanese invasion of Burma)

第三次长沙会战

爪哇海海战

珊瑚海海战

加查拉战役

荷兰港战役

日军占领阿图岛

日军占领基斯卡岛

浙赣战役

中途岛海战

热泽夫战役

蓝色方案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新加坡战役

圣纳泽尔战役(英语:St Nazaire Raid)

迪耶普战役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火炬行动

中国河南饥荒

1943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3))

突尼西亚战役

鄂西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斯摩棱斯克战役

索罗门群岛战役

阿图岛战役

西西里岛战役

茅舍行动

下第聂伯河攻势

入侵义大利

《卡西比尔停战协定》

吉尔伯特-马绍尔群岛战役

缅甸战役

滇西缅北战役

常德会战

孟加拉饥荒

1944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4))

卡西诺山战役

鹅卵石行动

纳尔瓦战役

科尔逊-契尔卡塞攻势

暴风雪行动(英语:Operation Tempest)

豫湘桂会战

霸王行动

诺曼底登陆

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战役

巴格拉基昂行动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

坦能堡防线战役

华沙起义

第二次雅西-奇西瑙攻势

贝尔格勒攻势

解放巴黎

龙骑兵行动

哥德防线

市场花园行动

塔林攻势

十字弓行动

联合轰炸机攻势(英语:Combined Bomber Offensive)

拉普兰战争

菲律宾战役

雷伊泰湾海战

斯雷姆防线(英语:Syrmian Front)

布达佩斯攻势

布达佩斯围城战

缅甸战役(英语:Burma campaign (1944–1945))

突出部之役

地板行动

荷兰饥荒(英语:Dutch famine of 1944–1945)

1945年以后(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5–1991))

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

马尼拉战役

硫磺岛战役

草裙舞计划

中欧会战

冲绳岛战役

桂柳反攻作战

湘西会战

葡萄弹行动

柏林战役

布拉格攻势

德国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婆罗洲战役

台北大空袭

同盟国海军对日炮击

八月风暴行动

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

库页岛战役

千岛群岛登陆行动

占守岛战役

越南饥荒

日本投降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书》

分类

主题

规范控制

BNF: cb15120082m (data)

GND: 4433113-7

J9U: 987007285403105171

LCCN: sh00001782

NKC: ph1075986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继续战争&oldid=80036676”

分类:​继续战争苏德战争德国参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役和行动列宁格勒围城战隐藏分类:​使用过时图像语法的页面含有英语的条目含有芬兰语的条目含有瑞典语的条目含有俄语的条目维基共享资源分类链接使用了维基数据上的匹配项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3年12月8日 (星期五) 05:50。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内税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行为准则

开发者

统计

Cookie声明

手机版视图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

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搜索

搜索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未登录编辑者的页面 了解详情

贡献讨论

目录

移至侧栏

隐藏

序言

1背景

2计划

3维堡攻势

4丝薇儿-彼得罗札沃茨克攻势

5结果

6注释

7参考文献

8附加参考

开关目录

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

20种语言

العربيةБългарскиDanskDeutsch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SuomiFrançaisעבריתBahasa 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Occitan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

编辑链接

条目讨论

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获取短URL下载二维码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翻译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语言,也可能使用了机器翻译。请协助翻译本条目或重新编写,并注意避免翻译腔的问题。明显拙劣的翻译请改挂{{d|G13}}提交删除。

维堡-彼得罗札沃茨克攻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日期1944年6月9日 - 1944年8月9日地点苏联东卡累利阿及卡累利阿地峡结果

没有胜负参战方

 芬兰

苏联指挥官与领导者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卡尔·伦纳尔特·厄什(英语:Karl Lennart Oesch)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基里尔·梅列茨科夫兵力

最初:75,000人增援后:268,000人1,930门火炮110辆坦克248架飞机

450,000人10,500门火炮800辆坦克1,600架飞机伤亡与损失

18,000人阵亡45,000人受伤3,000人被俘

23,000人阵亡72,000人受伤[1]

查论编东方战线海战

波罗的海(英语:Baltic Sea campaigns (1939–1945))

黑海(英语:Black Sea campaigns (1941–1944))

北冰洋(英语:Arctic naval operations of World War II)

1941年

巴巴罗萨

布列斯特要塞

比亚韦斯托克及明斯克

波罗的海

布罗迪

慕尼黑

斯摩棱斯克

乌曼

敖德萨

第一次基辅

塔林

列宁格勒

亚速海(英语:Battle of the Sea of Azov)

第一次哈尔科夫

第一次克里米亚

塞瓦斯托波尔

罗斯托夫

高尔基城(英语:Bombing of Gorky in World War II)

莫斯科

芬兰

刻赤半岛

车臣

1942年

柳班

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英语:Barvenkovo–Lozovaya Offensive)

热泽夫

托罗佩茨及霍尔姆

杰米扬斯克

霍尔姆(英语:Kholm Pocket)

第二次哈尔科夫

“蓝色方案”

高加索战役

1942年夏季热泽夫(英语:Battle of Rzhev, Summer 1942)

锡尼维亚

斯大林格勒

大卢基

“火星行动”

1943年

“伊斯卡拉行动”

奥斯特罗戈日斯克及罗索什(英语:Ostrogozhsk–Rossosh offensive)

沃罗涅什及哈尔科夫(英语:Voronezh–Kharkov offensive)

“北极星行动(英语:Operation Polar Star)”

第三次哈尔科夫

闪击高尔基城(英语:Bombing of Gorky in World War II)

库尔斯克

第一次顿巴斯(英语:Donbas strategic offensive (July 1943))

“潮汐行动(英语:Operation Tidal Wave)”

别尔哥罗德及卡尔可夫

第二次顿巴斯

第二次斯摩棱斯克

下第聂伯河

涅韦尔(英语:Battle of Nevel (1943))

1944年

第聂伯河及喀尔巴阡山脉

列宁格勒及大诺夫哥罗德

纳尔瓦

第二次克里米亚

第一次雅西及奇西瑙

卡累利阿

“巴格拉基昂行动”

利沃夫及桑多梅日

“团队行动(英语:Operation Doppelkopf)”

第二次雅西及奇西瑙

杜克拉山口(英语:Battle of the Dukla Pass)

波罗的海

贝尔格勒

德布勒森

佩察莫及希尔克内斯

库尔兰

“贡宾嫩行动(英语:Gumbinnen Operation)”

布达佩斯

1945年

维斯瓦河及奥德河

西喀尔巴阡(英语:Western Carpathian offensive)

东普鲁士

西里西亚

布雷斯劳

“夏至行动”

东波美拉尼亚

巴拉顿湖

摩拉维亚及俄斯特拉发(英语:Moravia–Ostrava offensive)

维也纳

布拉迪斯拉发及布尔诺(英语:Bratislava–Brno offensive)

柏林

布拉格

德国投降

查论编继续战争

1941

拉多加卡累利阿(英语:Finnish invasion of Ladoga Karelia)

卡累利阿地峡(英语:Finnish invasion of the Karelian Isthmus)

东卡累利阿(英语:Finnish invasion of East Karelia (1941))

银狐

驯鹿(英语:Operation Rentier)

铂狐(英语:Operation Platinum Fox)

北极狐

EF作战(英语:Operation EF (1941))

汉科(英语:Battle of Hanko (1941))

本特礁(英语:Battle of Bengtskär)

波尔兰皮(英语:Battle of Porlampi)

1942

苏尔萨里(英语:Battle of Suursaari)

索梅里(英语:Battle of Someri)

1944

1944年苏联的反攻

蒂恩哈拉(英语:Battle of Tienhaara)

塔利-伊汉塔拉

芬兰湾(英语:Gulf of Finland U-boat campaign)

内尔瓦岛(英语:Battle of Nerva Island)

维堡湾(英语:Battle of Vyborg Bay (1944))

沃萨尔米(英语:Battle of Vuosalmi)

涅特耶尔维(英语:Battle of Nietjärvi)

伊洛曼齐(英语:Battle of Ilomantsi)

霍基作战(英语:Operation Hokki)

海上战事(英语:Baltic Sea campaigns (1939–1945))

查论编十次史达林突击

列宁格勒

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脉

克里米亚/敖德萨

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

白俄罗斯

利沃夫-桑多梅日

雅西-奇西瑙

波罗的海

佩察莫-希尔克内斯

布达佩斯/贝尔格勒

维堡-彼得罗札沃茨克攻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继续战争中,一场由苏联列宁格勒(英语:Leningrad Front)及卡累利阿方面军所执行的战略性进攻,地点位于东卡累利阿及卡累利阿地峡。战争以继续僵持的状态告终,苏联占领了大部分东卡累利阿及维堡,并成功分散德国中央集团军的兵力,使得白俄罗斯的防务呈现空虚,有利于巴格拉基昂行动的展开,[2]然而苏军并没有抵达屈米河并摧毁芬兰军队,这是在北欧所经历过的所有战争中,范围及规模最大的一场。

行动中每个方面军都有自己的任务:

维堡攻势由列宁格勒方面军(英语:Leningrad Front)执行。

丝薇儿-彼得罗札沃茨克攻势由卡累利阿方面军执行。

背景[编辑]

1944年1月,苏军取得了列宁格勒围城战的胜利及把德国北方集团军推至纳尔瓦-伊尔门湖-普斯科夫一线。芬兰在2月已商讨和平条件,但认为一些条件是不可能实现的。当芬兰拒绝接受和平条件的消息曝光后,苏军向波罗的海的突破立即受到驻纳尔瓦德军的抵抗,[3] 苏联最高统帅部开始筹划一次攻势迫使芬兰退出战争。

计划[编辑]

苏联最高统帅部计划实施两方面的进攻,一个由列宁格勒经维堡到屈米河,另一个越过1940年时在彼得罗扎沃茨克和索尔塔瓦拉的旧边界来渡过斯维里河,以准备为深入芬兰。该计划要求把芬兰军队消灭在卡累利阿地峡,另外在2次攻击中间发动另一次进攻以封锁拉多加湖西岸和塞马湖。

芬兰军队的防御阵地,苏军的攻势被止于VKT线

芬兰军队自1941年以来已准备了防御工事,并在卡累利阿地峡建立了3条防线。最前1条是“主要防线”,是沿著1941年时的战线兴建,和位于主要防线后20 公里的VT线(谢罗沃-泰帕莱)。这些防线拥有众多的钢筋混凝土工事,但这项建设工作仍在进行之中。第3条的是VKT线(维堡-日里诺夫斯基-泰帕莱)仍然在绘图板上和在维堡部分防线之防御工事的建造始于1944年5月下旬。在斯维里河北岸芬兰军队已建立一个纵深防御区域,内里建立了有混凝土碉堡、铁丝网、障碍物和战壕的坚强据点。 背后的是沿1940年冬季战争后边界建立的萨尔帕线,及在屈米河前面建立了混凝土掩体。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苏联最高统帅部配属11个师和9个坦克和突击炮团给列宁格勒方面军。这意味著在地峡有19个师、等同2个师兵力的要塞区域、2个坦克旅、14个坦克和突击炮团,所有部队,包括超过220个炮兵和火箭发射连(近3,000门火炮/发射器)。来自第13航空军团大约1,500架飞机和波罗的海舰队海军航空兵也支援该行动,其中包括波罗的海舰队的地面和海军步兵单位。

在卡累利阿以东,苏联最高统帅部计划利用9个师、2个工兵旅,2个坦克旅和第3突击炮团,将整体兵力提高至16个师、2个要塞区域、5个独立步兵旅、2个坦克旅、3个突击炮旅和3个坦克营。它们得到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海军支队和第7航空军团的支援。

维堡攻势[编辑]

1944年6月,一辆被击破了的苏军史达林重型坦克

在Valkeasaari战役中,卡累利阿方面军的战线上平均每公里部署了120门红军火炮。这次进攻开始时第16航空军团的1,600架飞机实施一次巨大的空中打击。芬兰军队被部署在坚强的防线上,但苏军的空袭削弱了抵抗力量,许多芬兰部队撤退,并出现成千上万的逃兵。[4]

6月9日,苏军开始进攻,攻势出乎芬兰军队的意料之外。在白天,苏军占领前线的战壕和摧毁了工事,所以当6月10日早上主要进攻开始时他们站在良好的位置上,这进攻在突破地域冲垮了芬兰的防线。6月13日,VT线已被到达,虽然该线在Siiranmäki战役中被坚守,但在6月15日展开的Kuuterselkä战役中该防线却被突破了。

芬兰军队在撤退时采取拖延行动以试图争取时间,因此将更多的部队从东卡累利阿调往前线,而VKT线已准备好应付战事。然而,6月19日列宁格勒第1方面军的部队已经达到维堡,并在6月20日攻占该城及第一阶段攻势结束,而守卫的芬兰第20步兵旅惊慌逃窜。

曼纳海姆曾要求德国帮助,6月17日克尔梅支队抵达芬兰,随后于6月21日第303突击炮旅(一半兵力)和第122步兵师亦到达。此外,德军新式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反坦克火箭步枪”分发给芬兰陆军部队。直至6月21日,德国外长冯·里宾特洛甫抵达芬兰,企图通过军事援助以改善政治上的不利局面。

6月22日,芬兰政府向苏联要求停战,但当苏联的回应在第2天送达时,林科梅斯解读为需要“无条件投降”,而这不是真的。有关芬兰对苏联回应的误解于1944年7月2日在真理报上发表。[5][6]

6月21日,苏联最高统帅部下令方面军在Salpaline地区继续攻击的伊马特拉-拉彭兰塔-维罗约基防线。另一组将北上攻击普里奥焦尔斯克和包围防守芬兰人卫冕时的VKT线。,同时,将为向科特卡、科沃拉和屈米河进攻作出准备。

芬兰军队在增援下,芬兰共有268,000人的部队、2,350部队大炮、110辆坦克/突击炮和250架飞机面对红军的2个方面军;40%的士兵和火炮及所有的坦克集中在地峡。

总之,红军相对于芬兰军队在人数上有6比5的优势和在火炮、飞机和坦克有对3-5比1的优势

进攻在6月25日继续,当红军在维堡湾与沃格息河之间的塔利突破了VKT线。6月26日,芬兰总统吕蒂向里宾特洛甫给予保证说,芬兰将与德国一起战斗到底。在随后的战斗中,虽然列宁格勒方面军设法在塔利扩展在VKT线的突破口,但在斯堪的纳维亚历史上最大的战役中于伊汉塔拉陷入困境。当很显然在伊汉塔拉不可能出现突破时,列宁格勒方面军试图在维堡湾和沃萨尔米对守军实施双重攻击。然而,芬兰军队在前线这些地区坚守他们的阵地。

7月12日,苏联最高统帅部下令从芬兰方面军把更多进攻部队调配给列宁格勒方面军。7月15日,红军部队奉命转入防御,和进攻部队(主要是装甲部队)被调往支援巴格拉基昂行动与德军交战。

丝薇儿-彼得罗札沃茨克攻势[编辑]

芬兰军队已把其大部分部队撤至斯维里河南岸。因此,当红军的进攻于6月20日开始时,但没有达到预期的出其不意之效果。卡累利阿方面军部队在第2天渡河,并攻占了8 公里深,16 公里宽的桥头堡。6月23日,1个北方舰队的海军步兵旅袭击并占领了在芬兰军的战线背后Viteleenjoki河与Tuuloksenjoki河之间的滩头阵地,从而切断了拉多加湖沿线岸上的主要道路。 奥洛涅茨于6月25日被解放,6月29日,其中一个主要的行动目标被实现,即解放彼得罗扎沃茨克。

芬兰军队进一步撤退以拖延卡累利阿方面军的进攻,令由皮特凯兰塔向北至Loimola和基维耶尔维的U型线得到加强。卡累利阿方面军在7月10日到达U型线,但因长期进攻而筋疲力竭,未能突破的防线。

苏军最后试图在更北部恢复攻势,2个师的苏军进攻伊洛曼齐。最初他们的进攻成功,而这些师在7月21日到达1940年的边界,(唯一的苏军部队在攻势中能这样做),但在随后的战斗中,这些师被包围,虽然他们能够突破包围回到东部但遭受重大损失,他们被迫遗下自己的火炮和其他重型设备。[7][8]

结果[编辑]

这次进攻成功地回收东卡累利阿和迫使芬兰军队撤向北面的维堡湾和沃格息河。攻势亦帮助卡累利阿方面军重新打通基洛夫铁路和白海运河。

然而,进攻没有突破VKT线和Salpaline防线,并没有成功地摧毁了芬兰军队。尽管遭受损失,芬兰军队在攻势后从德国获得更好的装备。苏联没能阻止大于一个营规模的单位突围,甚至那些设法放弃他们的重型设备及穿越森林逃脱的亦未能阻止。[9]苏联作战做法亦有助于芬兰军队;根据芬兰第58步兵团的官方历史,在从Valkeasaari至维堡多次对抗苏军的战斗中,多次指出,芬兰的部队,因为苏军部队严格遵守作战地域界限,和红军指挥员不恰当的微观管理才得以生存。[10]

攻势对芬兰领导人造成的心理影响不可低估。和平因而实现即使条件是苛刻的。另一方面,芬兰人在仅100 公里处的卡累利阿地峡阻止进攻和伊洛曼齐战役中表明,芬兰军队仍然是一个可怕的战斗力量。苏联最高统帅部要维持进攻唯一的军事手段是从预备队或对德军战线上调来新的师团参战。为达到与芬兰结束冲突的结果苏联在 1944年9月提出与1944年2月大致相同的和平条约,但减少了一些要求,如战争赔款被减少了一半及偿还该赔偿的时间被延长。[11]

注释[编辑]

^ Krivocheev - Soviet & Russian war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 Bergstrom 2008, p. 58-59.

^ Steven H. Newton. Retreat from Leningrad : Army Group North, 1944/1945. Atglen, Philadelphia: Schiffer Books. 1995. 

^ Bergstrom 2008, p. 59.

^ Dagens Nyheter, July 3, 1944

^ Svenska Dagbladet, July 3, 1944

^ Juutilainen, Antti. Ilomantsi, lopultakin voitto. Rauma: Sotahistoriallinen seura. 1994: 145–147. 

^ Mannerheim, G. Mannerheim, muistelmat, toinen osa. Helsinki: Otava. 1952: 459–460. 

^ 芬兰总司令部的意见是,被围的单位被浪费了,应设法突围逃脱。

^ Leo Saressalo et al.: Kutsui ääni isänmaan, Jalkaväkirykmentti 58, JR58:n asevelitoimikunta, 1983

^ Mannerheim, G. Mannerheim, muistelmat, toinen osa. Helsinki: Otava. 1952: 435, 482. 

参考文献[编辑]

Bergstrom, Christer. (2007). Bagration to Berlin - The Final Air Battles in the East: 1944 - 1945, Ian Allen. ISBN 978-1-903223-91-8

附加参考[编辑]

S.P. Platonov: Bitva za Leningrad

Ilya Moshansky: Sturm Karelskogo Vala. Vyborgsko-Petrozavodskaja strategicheskaja nastupatelnaja operazija 10 ijuna - 9 avgusta 1944 goda., "Vojennaja Letopis", BTV-MN, Moscow, 2005.

查论编第二次世界大战

概览

战役

战斗(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battles)

军事行动(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military operations)

领袖

同盟国

轴心国

指挥官

伤亡

会议

简介主题

空战

闪电战

军衔

密码学

宣战(英语:Declarations of war during World War II)

外交

流亡政府(英语:List of governments in exile during World War II)

大后方(英语: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澳大利亚(英语:Australian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英国(英语:United Kingdom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美国(英语:United State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太平洋群岛(英语:Pacific Islands home front during World War II)

《租借法案》

曼哈顿计划

英国贡献

军事勋章

军事装备

军事产业(英语:Military produc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海军(英语: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纳粹劫掠

反对(英语:Opposition to World War II)

科技(英语:Technology during World War II)

同盟国合作(英语:Allie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桑椹港(英语:Mulberry harbour)

总体战

战略轰炸

傀儡政权(英语:List of World War II puppet states)

女性(英语:Women in World War II)

艺术(英语:Art and World War II)

音乐(英语:Music in World War II)

战区(英语:List of theaters and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亚洲及太平洋

中国

东南亚

太平洋

太平洋中北部

太平洋西南部

印度洋(英语:Indian Ocean in World War II)

欧洲

西方

东方

地中海、中东及非洲

非洲北部

非洲东部

义大利

非洲西部(英语: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大西洋

时间轴(英语:Timeline of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

美洲

影响

第二次国共内战

台湾海峡两岸分治

朝鲜战争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希腊内战

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冷战

同盟国军事占领德国

奥得河—尼斯河线

《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

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

苏联军事占领(英语:Military occupations by the Soviet Union)

波罗的海国家

匈牙利

波兰

罗马尼亚(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Romania)

去殖民化

驱逐德意志人

严责行动(英语:Operation Keelhaul)

奥索维亚金行动(英语:Operation Osoaviakhim)

回纹针行动

马歇尔计划

联合国

战争罪行(英语: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同盟国

苏联

英国(英语:British war crimes)

美国

轴心国

克罗埃西亚

迫害塞尔维亚人

犹太人大屠杀

德国

德意志国防军(英语:War crimes of the Wehrmacht)

强迫劳动

犹太人大屠杀

审判

义大利

日本

南京大屠杀

肃清大屠杀

马尼拉大屠杀

731部队

审判

性暴力

德国军用妓院

德国集中营妓院

同盟国占领区强奸

法国(英语: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France)

德国

日本(英语:Rape during the occupation of Japan)

波兰(英语:Rape during the Soviet occupation of Poland)

塞尔维亚(英语:Rape during the liberation of Serbia)

慰安妇

Marocchinate(英语:Marocchinate)

参与者同盟国

澳大利亚(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Australia during World War II)

比利时

巴西(英语:Brazil in World War II)

保加利亚(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后)

加拿大(英语:Canada in World War II)

中国

古巴(英语:Cuba during World War II)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衣索比亚

芬兰(英语:Finland in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后)

法国(英语: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自由法国

希腊

印度(英语:India in World War II)

义大利(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英语:Italian Civil War)以后)

意大利联合交战陆军

卢森堡(英语:Luxembourg in World War II)

荷兰

军事史(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Netherlands during World War II)

纽西兰(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 Zea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纽芬兰(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Newfoundland during World War II)

挪威

菲律宾

波兰(英语:History of Poland (1939–1945))

南罗德西亚(英语:Southern Rhodesia in World War II)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后)

狮子山(英语:Sierra Leone in World War II)

南非(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during World War II)

苏联(英语:Soviet Union in World War II)

史瓦济兰(英语:Eswatini in World War II)

英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during World War II)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 in World War II)

美国(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World War II)

南斯拉夫(英语:World War II in Yugoslavia)

轴心国

阿尔巴尼亚(英语:World War II in Albania)

义大利占领

德国占领

保加利亚(英语:Bulgaria during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前)

中国

汪精卫国民政府

克罗埃西亚

芬兰(英语:Finland in World War II)(1944年9月以前)

法国(英语: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维希法国

法属印度支那(英语:French Indochina in World War II)

法属西非(英语:French West Africa in World War II)

纳粹德国

匈牙利

印度

印度国民军

伊拉克

义大利(英语: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during World War II)(1943年9月以前)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日本

满洲国

菲律宾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 in World War II)(1944年8月以前)

暹罗

斯洛伐克

中立国(英语:Neutral powers during World War II)

爱尔兰(英语:Irish neutrality during World War II)

葡萄牙(英语:Portugal during World War II)

西班牙

瑞典(英语:Sweden during World War II)

瑞士

梵蒂冈

抵抗运动

奥地利

比利时(英语:Belgian Resistance)

保加利亚(英语:Bulgarian resistance movement during World War II)

中国

东北抗日联军

捷克

丹麦(英语:Danish resistance movement)

爱沙尼亚

衣索比亚(英语:Arbegnoch)

法国

德国

希腊

义大利

韩国

韩国光复军

朝鲜义勇军

拉脱维亚(英语:Latvian anti-Nazi resistance movement 1941–1945)

立陶宛(英语:Resistance in Lithuania during World War II)

卢森堡(英语:Luxembourg Resistance)

马来亚

荷兰(英语:Dutch resistance)

挪威(英语:Norwegian resistance movement)

菲律宾(英语:Philippin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波兰(英语:Polish resistance movement in World War II)

罗马尼亚(英语:Romanian anti-communist resistance movement)

泰国

斯洛伐克

乌克兰

越南

越南国民党

越南独立同盟会

南斯拉夫

战俘

芬兰(英语:Soviet prisoners of war in Finland)

德国战俘

苏联(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亚塞拜然(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Azerbaijan)

美国(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States)

英国(英语:Germ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United Kingdom)

日本战俘(英语:Japanese prisoners of war in World War II)

苏联

苏联的义大利战俘(英语:Itali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苏联的芬兰战俘(英语:Finnish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苏联的波兰战俘(英语:Polish prisoners-of-war in the Soviet Union after 1939)

苏联的罗马尼亚战俘(英语:Romanian prisoners of war in the Soviet Union)

时间轴前奏

非洲(英语:Abyssinia Crisis)

亚洲(英语:Events preceding World War II in Asia)

欧洲(英语:Events preceding World War II in Europe)

1939年

波兰战役

假战

桂南会战

冬季战争

大西洋海战

第一次长沙战役

冬季攻势

1940年

德国入侵丹麦

挪威战役

德国入侵卢森堡

荷兰战役

比利时战役

法国战役

枣宜会战

不列颠战役

西部沙漠战役

义大利入侵英属索马利兰(英语:Italian invasion of British Somaliland)

百团大战

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

希意战争

罗盘行动

1941年

豫南会战

中条山会战

东非战役

南斯拉夫战役

上高会战

希腊战役

克里特岛战役

英国伊拉克战争

巴巴罗萨行动

夏季战争(英语:Summer War)

继续战争

银狐作战

立陶宛六月起义

叙利亚-黎巴嫩战场

基辅战役

英苏入侵伊朗

列宁格勒围城战

高尔基轰炸(英语:Bombing of Gorky in World War II)

莫斯科战役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珍珠港事件

香港保卫战

菲律宾战役

第二次长沙战役

马来亚战役

北婆罗洲战役(英语:Battle of Borneo (1941–1942))

希腊大饥荒

1942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2))

日本入侵缅甸(英语:Japanese invasion of Burma)

第三次长沙会战

爪哇海海战

珊瑚海海战

加查拉战役

荷兰港战役

日军占领阿图岛

日军占领基斯卡岛

浙赣战役

中途岛海战

热泽夫战役

蓝色方案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新加坡战役

圣纳泽尔战役(英语:St Nazaire Raid)

迪耶普战役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火炬行动

中国河南饥荒

1943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3))

突尼西亚战役

鄂西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斯摩棱斯克战役

索罗门群岛战役

阿图岛战役

西西里岛战役

茅舍行动

下第聂伯河攻势

入侵义大利

《卡西比尔停战协定》

吉尔伯特-马绍尔群岛战役

缅甸战役

滇西缅北战役

常德会战

孟加拉饥荒

1944年(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4))

卡西诺山战役

鹅卵石行动

纳尔瓦战役

科尔逊-契尔卡塞攻势

暴风雪行动(英语:Operation Tempest)

豫湘桂会战

霸王行动

诺曼底登陆

马里亚纳群岛及帕劳战役

巴格拉基昂行动

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

坦能堡防线战役

华沙起义

第二次雅西-奇西瑙攻势

贝尔格勒攻势

解放巴黎

龙骑兵行动

哥德防线

市场花园行动

塔林攻势

十字弓行动

联合轰炸机攻势(英语:Combined Bomber Offensive)

拉普兰战争

菲律宾战役

雷伊泰湾海战

斯雷姆防线(英语:Syrmian Front)

布达佩斯攻势

布达佩斯围城战

缅甸战役(英语:Burma campaign (1944–1945))

突出部之役

地板行动

荷兰饥荒(英语:Dutch famine of 1944–1945)

1945年以后(英语:Timeline of World War II (1945–1991))

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

马尼拉战役

硫磺岛战役

草裙舞计划

中欧会战

冲绳岛战役

桂柳反攻作战

湘西会战

葡萄弹行动

柏林战役

布拉格攻势

德国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婆罗洲战役

台北大空袭

同盟国海军对日炮击

八月风暴行动

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

库页岛战役

千岛群岛登陆行动

占守岛战役

越南饥荒

日本投降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书》

分类

主题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維堡-彼得羅扎沃茨克攻勢&oldid=79389259”

分类:​继续战争芬兰战役1944年苏德战争战役1944年6月1944年7月1944年8月隐藏分类:​粗劣翻译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11:44。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内税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行为准则

开发者

统计

Cookie声明

手机版视图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自己翻译的wiki资料(血战1944)影评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自己翻译的wiki资料(血战1944)影评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电影

搜索:

影讯&购票

选电影

电视剧

排行榜

影评

2023年度榜单

2023年度报告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自己翻译的wiki资料

谢里登大道

评论

血战1944

4

2010-10-15 20:22:36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概况】日期:1944.6.25-7.9地点:芬兰,卡累利阿地峡结果:芬兰取得决定性胜利交战方:芬兰、德国 VS 苏联双方指挥官:卡尔·棱哈特·奥伊什 Karl Lennart Oesch(芬)库尔特·克尔梅 Kurt Kuhlmey(德)VS 德米特里·N·古谢夫(苏)兵力对比:芬德联军50000 ; 苏军150000伤亡对比:芬德联军 1100 阵亡、1100失踪、6300受伤 ;4500-5000阵亡、13500-14500受伤、300多辆坦克、120-280架飞机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1944.6.25-7.9)是二战中苏芬持续战争的一次重大战役。这场战役由芬德联军发起,是北欧国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以芬兰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背景】在1941年战争之初芬军取得突破之后,持续战争就转入了堑壕战。双方隔着战线均没有什么大动作。直到1944年列宁格勒解围后,苏军大本营决定发起一场攻势以迫使芬兰推出战争。苏军于1944年6月9日起开始向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主动出击,以策应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卡累利阿地峡的各个地段都有交火,其中不少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苏军近卫部队。6月10日,苏军突破了Valkeasaari的芬军防线。芬军撤退至第二道防线——VT防线(Vammelsuu-Taipale)重新组织防御。苏军则在重炮、轰炸机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下继续推进。6月14日,苏军在 Sahakyl? 和 Kuuterselk?地域突破了VT防线。芬军装甲部队在Kuuterselk?发起反击但遭到失败。芬军被迫撤往 VKT防线(Viipuri (Vyborg) 【维普里(维堡)】- Kuparsaari - Taipale)VT防线失守后的一周内,芬军节节败退。6月20日,苏军在遭到极小抵抗的情况下轻松占领维普里(维堡)。尽管苏军取得了很大胜利,连续突破两道芬军防线,但是并没能消灭芬军主力。这就给芬军在VKT防线有了喘息的机会。早在6月12日,曼纳海姆就向德国发出求援。6月16日,德国空军克尔梅支队到达芬兰。几日后,第303突击炮旅和第122“Greif”师也到达了芬兰。在这其中,德军提供的“坦克破坏者”反坦克火箭弹发挥了重要作用。6月21日,芬兰提出求和。苏联要求芬兰无条件投降,遭芬兰拒绝。6月22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到达赫尔辛基,提出芬军保证抵抗到底是德国提供援助的前提条件。芬兰总统吕蒂对此提供了私人保证。6月21日,苏军大本营给列宁格勒方面军下达命令:在塔里(Tali)突破VKT防线,前突至Saimaa湖一带。【双方战斗序列】芬兰:卡累利阿方面司令部 (卡尔·棱哈特·奥伊什中将)芬兰第四集团军 (Taavetti Laatikainen中将) 芬兰第3 "蓝色旅" (Lauri Haanterä上校) 芬兰 第3师 (Aaro Pajari少将) 芬兰 第4师 (Pietari Autti少将) 芬兰 第18师 (原师长Paavo Paalu少将 6. 26被解职, Otto Snellman上校接任), 芬兰 第11师(自6.27起) (Kaarlo Heiskanen少将). 芬兰 第6师 (Einar Vihma少将) 芬兰 装甲师 (Ruben Lagus少将) 第3飞行联队 ( E. Magnusson中校) (33 架 Bf 109, 18 架Brewster “水牛”Buffalo 239 战斗机 及 1 架Fokker C.X 侦察机) 第4飞行联队 (O. Sarko上校) (33 架Bristol “布伦海姆”Blenheim轰炸机, 12 架Junkers Ju-88轰炸机, 8 架Dornier Do-17Z 轰炸机) 德方:德国空军“克尔梅”支队(Kurt Kuhlmey中校) (23-43 架 Fw-190 A-6/F-8 战斗轰炸机, 24-30 架Ju-87 D 施图卡 和 1-8 架Bf-109 G-8 侦察/战斗机) 德国国防军第303突击炮旅 (Hans-Wilhelm Cardeneo上尉) (6.22加入)(22 辆StuG III Ausf. G 突击炮, 9 辆StuH 42 突击炮) 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列昂尼德·戈沃罗夫元帅)苏联第21集团军 (德米特里 N. 古谢夫大将) (15个师) 第30近卫军第97军第108军 第109军【交战地域】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发生在1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南到维普里湾北端、北到Vuoksi 河,主要包括了塔里和伊汉塔拉两个村子。大约在维堡东北8-14KM处。苏军则在维堡以东地域展开,由塔里村以南向北进攻伊汉塔拉。这一带是卡累利阿地峡唯一可以适合装甲部队通过的路径,大约有10KM宽。 【塔里:6.25-6.30】塔里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这一地域的战斗于6月20日开始。第一阶段 (6.20 - 6.24) 是芬兰军队的防御阶段,主要由芬军第18师(下辖6团、48团和第28独立营)、第三旅(4个营)、第13团3营抵御苏军第97军、第109军及第152坦克旅。芬军遭到苏军重炮和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但是仍然顽强抵抗,为后续增援到来赢得了时间。第二阶段 (6.25- 6.26) 是战役的开始阶段。苏军的行动于6月25日早上6时30分开始,伴随着重炮轰击和空袭,苏军于7时30分向塔里村发起了进攻。苏军企图在28日前进抵Imatra-Lappeenranta-Suurpäälä 一线。当天第30近卫军也加入了战斗。苏军试图在Leitimojärvi湖两侧达成突破。苏军在湖东岸前进了3公里后就被芬兰第4师挡住了。在湖的西岸苏军第45近卫师和第109军在Konkkalanvuoret 附近的小丘被芬兰第48猎兵团拖住无法前进。不过,苏联第27团坦克团的坦克倒是强行攻下了Portinhoikka 汇合点,打通了前进的道路。苏联第178师向芬军第6猎兵团第1营防守的Saarela地峡发起进攻但是被击退。与此同时,第97军进攻芬3旅的防御地域收获甚微。芬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少部队极有可能被分割包围。芬兰第四集团军面临着丧失VKT防线的危险。芬军决定将作为预备队的第18师,17师一部以及第四师的几个战斗群投入战斗进行反击。下午,芬兰装甲师也投入了战斗。芬军计划利用反击将Leitimojärvi 湖西侧的苏军逼回出发点。苏军第27坦克团被全歼,只有六辆坦克被俘虏。第三阶段(6.27- 6.30)包括德军第303突击炮旅在内,越来越多的援军被投入到战斗中去。随着芬军零散地投入战斗,集中组织防御已不可能所有的芬军部队分为两个战役集群:Björkman 集群和Puroma 集群。苏军实力也得到了加强:一个装甲旅、两个装甲突击团和4个突击炮团赶来增援。芬军计划将Leitimojärvi 东面突入的苏军4个师(46近卫师、63近卫师、64近卫师、268近卫师和近卫坦克第30旅)从三面突破来个“包饺子”,以此夺回主动权。芬军两个战役集群一路突进,最后在相距不到1公里的时候被驻守Talinmylly 村苏军的顽强防御击退。芬军这次突击失败,一方面是因为苏军装备大量坦克和重炮,另一方面是因为通讯不畅,几个营各自为战结果被各个击破。Puroma上校日后在谈到这次进攻时仍为在Talinmylly 村外未能合围嗟叹不已。不过芬军的反击赢得了72小时的休整时间,芬军的有生力量第6师和第11师赶到了战场。一些地段有小规模坦克遭遇战。6月28日,芬德空军也开始了回击,芬兰轰炸机和德国施图卡开始轰炸苏军地面部队苏联空军也不示弱,第276轰炸航空师轰炸了芬兰装甲师的指挥部。芬军司令奥伊什中将命令所有部队稍作后撤,苏军也立即攻了上来。6月29日是芬军在整个战役最艰苦的一天,所有的部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经过一天的血战,芬军总算稳住了战线。6月30日,芬军从塔里全面撤退。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芬军在这一地段每天损失近800人。 【伊汉塔拉: 7月1日-7月9日】在接下来战斗中,芬军集结了本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炮兵部队进行轰击。这一方案是由芬军炮兵司令Vilho Petter Nenonen上将提出的,目的是可以更快地修正射击误差。这个时候伊汉塔拉地域成为了战役的关键,芬军利用这一大规模炮击粉碎苏军的进攻矛头。这一行动的火控系统将同时指挥21个炮兵阵地,近250门炮向同一目标进行轰击;火力控制员不单独指引某个炮兵阵地射击,这就使快速集火和快速转移目标十分便捷。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项世界纪录(?)据苏方将领S.P. Platonov中将所著的《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Bitva za Leningrad 1941-1944)记载:"我军接下来的攻势没有取得进展。.敌军在这一地段集中火力,成功遏制了我军的攻势……在持续三周的攻势中,从 6月 21日 到 7月中旬,列宁格勒方面军右翼的部队没能完成大本营6月21日的最高指示。"芬军此次行动,调动了卡累利阿地区全部炮兵的一半,其中包括了德国303突击炮旅的StuG III 突击炮(赫希伯格公爵注:苏军也经常在火力装备时把Su-152当固定炮使用)。芬军在接下来的行动里发放了库存的“坦克破坏者”7月2日芬兰方面截获了苏军的通讯电报,得知苏63师和苏30装甲旅将于7月3日凌晨4时发动进攻。次日晨,芬德轰炸机各40架轰炸了苏军部队,地面的250门大炮则向苏军阵地发射了4000多发炮弹。当天6时,200架苏军飞机和步兵部队也发起了进攻。但是到晚7时为止,芬兰人仍然控制着阵地。7月6日苏军冒着芬6师18个炮兵营和一个重炮连的猛烈轰击总算达成了一些突破。但在次日就被击退。在13:30 和 19:00的两次反击也未能取得成功。到7月7日,苏军将进攻重点转向Vuoksi 河地域,并将骨干部队抽出来调往爱沙尼亚作战。7月9日,苏军已无力再突破。但战斗仍在继续。【损失】芬兰方面称苏军在塔里-伊汉塔拉战役中损失了近300辆坦克,主要是被飞机和“坦克破坏者”击毁的。120-280架苏联飞机被击落芬兰军队报告说自己有8561人在战斗中阵亡、受伤或是失踪。按照苏21集团军的每日战报和十日总结,苏军伤亡达18000-22000.伤亡数字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21集团军有25%的部队并未参战。【影响】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的结果和芬兰在其他战线取得的一些战果使苏联高层确信:征服芬兰是得不偿失的。红军拥有绝对的优势却被芬军击退了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可能是苏芬续战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结局——或在某种意义上,是两场战争——包括1939-1940年苏芬冬战——最终结局的决定因素。塔里-伊汉塔拉战役最终促成了苏芬停战谈判。苏联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那封电报被截获,这使得芬军提前做好了战斗准备并坚定了防守决心。当然,芬兰Salpa防线在1944年秋季的作用也不可小视。1944年夏末发生在卡累利阿地峡的战事导致了苏芬谈判,使芬兰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得以继续存在。苏芬间的停火协议于1944年9月4日7时正式生效,但是之后24小时红军仍与芬军发生一些小规模的交火。【相关行动】在塔-伊战役进行的同时,7月4日,苏联第59集团军向维普里湾的岛屿发起攻击。但是在7月10日进攻芬兰本土时被德国第122师击退7月3日苏军在塔里战败后,第23集团军试图于7月4日在Vuosalmi渡过Vuoksi河,尽管守河的只有芬2师一个师而苏军有三个师,但是苏军未能扩大登陆场。苏军一直试图突破直到21日才放弃。由于塔-伊战役的胜利,维普里湾北岸的Kivisilta –Tienhaara战线和Vuosalmi的渡口也得以守住 。在维普里湾和拉多加湖东北岸芬军都取得了一些战果,特别在Ilomantsi战役中芬军围歼了苏军两个师。7月12日,苏军接到命令停止进攻。芬军侦察兵注意到大批苏军军列载着坦克和车辆驶离芬兰前线。后来这些部队都参加了对柏林的进攻。7月12日,苏联开始主动向芬兰提出和谈的要求

有用 26

没用 3

转发 3

微信扫码

新浪微博

QQ好友

QQ空间

> 血战1944

导演:

Åke Lindman

主演:

Rauno Ahonen / Mikkomarkus Ahtiainen

类型:

动作 / 剧情 / 战争

地区:

芬兰

上映:

2007-12-07(芬兰)

© 2005-2024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继续战争 ——维基百科转载 - 哔哩哔哩

——维基百科转载 - 哔哩哔哩 继续战争 ——维基百科转载马戏团的熊会骑独轮车

关注专栏/继续战争 ——维基百科转载继续战争 ——维基百科转载

2018年10月01日 12:50--浏览 ·

--喜欢 ·

--评论

马戏团的熊会骑独轮车粉丝:417文章:28

关注继续战争(英语:Continuation War,芬兰语:jatkosota,瑞典语:fortsättningskriget)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9月19日,芬兰方面称为继续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而德国则认为这场战争对于苏联与德国的战争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芬兰提供了大量关键物资的补给。这场战争于1941年6月25日开始也就是苏德战争开始后3天,当天苏军对芬兰境内发动空袭,紧接着芬军开始进攻苏联,到了1941年9月芬军已经占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和东卡累利阿,在距离列宁格勒只有30公里的战线上停了下来。他们在这里驻防长达两年半。1944年苏军开始针对包含赫尔辛基在内,多个芬兰城市发动空袭,并于同年6月发动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将芬军在1941年占领的土地加以收复。7月芬军成功挡住苏军进一步的进攻。9月5日芬军与苏军宣布停火。9月19日苏芬双方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结束了继续战争。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的一部分日期:1941年6月25日—1944年9月19日(3年2个月3周又4天)地点:芬兰卡累利阿及摩尔曼斯克战争结果:苏联胜利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拉普兰战争领土变更:佩察莫省被割让予苏联;波尔卡拉被租借给苏联参战方:轴心国阵营:芬兰 纳粹德国 意大利王国为支持方盟国阵营:苏联 英国为支持方指挥官和领导者:芬兰:C·G·E·曼纳海姆纳粹德国: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斯特(至1941年11月7日)爱德华·狄特尔 †(1941年11月7日至1944年6月23日)洛塔尔·伦杜利克(1944年6月28日始)苏联:马基恩·波波夫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霍津瓦勒良·A·弗罗洛夫基里尔·梅列茨科夫列昂尼德·戈沃罗夫兵力投入:芬军:530,000人德军:220,000人650,000人(总估计约900,000人—150万人)伤亡与损失:58,715人阵亡或失踪158,000人受伤1,500人投降200,000人阵亡或失踪385,000人受伤190,000人住院64,000人被俘支持方的作为: 意大利******舰部署于拉多加湖。 英国对芬兰宣战,但行动有限。战争的目的芬兰参与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回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同时,大部分芬兰人希望将芬苏边界尽可能地缩短,以减少苏军发动侵略的可能。当时的芬兰社会流行着一句口号:“缩短的边界,长久的和平”。所以很多人希望芬军可以在这次战争中,除了收复失地外,另外攻占科拉半岛、东卡累利阿,甚至是爱沙尼亚北部。而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更主张这次的战争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大芬兰。 背景东卡累利阿居民大部分属于芬兰族,芬兰基于民族主义,多次呼吁收回东卡累利阿,可是没有得到支持。在芬兰内战中,德国为芬兰政府军对抗****入侵给予很大的支援。1939年12月芬兰和苏联之间发生冬季战争,虽然初期芬兰军队成功抗击苏军,但是在2月12日之后不支而逐渐战败,最终在3月12日停战,结果是以1940年4月签定的莫斯科协定告终。芬兰丧失了10%的领土(萨拉、里巴奇半岛、芬兰湾中的几个小岛,一共3万8千平方公里)、20%的工业、11%的耕地和12%的人口被迫迁徙。莫斯科协定对芬兰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总统宣布国家的防务准备将是政府施政的第一要务,因此,芬兰政府在冬季战争结束后不久,就准备向国外购买军火并重整军队,1940年的军费开支相当芬兰财政收入的45%。同时在冬季战争中失去家园的,多达42万人的芬兰难民的安置也是一大问题,然而这时芬兰人民在冬季战争所产生的,抵抗侵略的精神已经遍布整个国家,难民的安置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而且这时芬兰也不打算再失去更多领土,他们尝试秘密与挪威、瑞典组成军事同盟,但这时苏联插手进来,阻止芬兰的行动。然而芬兰并不放弃,而是转而接近纳粹德国,企图与其建立外交关系。尽管纳粹德国一直以来被芬兰认为是苏联的盟国。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芬兰丧失了化肥进口的来源导致食品供应短缺,和西方国家特别是与英国之间的贸易渠道被堵塞,只能向瑞典和苏联购买,可是经常不能按时供货,在物质、军事安全都无法满足的状况下,芬兰只得转向德国。从1940年5月起芬兰向德国靠拢,媒体停止批评德国,发表不同言论会受到审查。6月15日苏联出兵占领波罗的海三小国并扶植傀儡政权。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这三个小国家就被苏联并吞了。同时法国被德国击败,成为德国的附庸国。于是芬兰政府彻底排除与西方盟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政策。这时北欧剩下的两个国家,瑞典和芬兰陷入被德国与苏联包围的困境。6月23日苏联要求波特萨莫的采矿权,6月27日苏联要求奥兰群岛解除武装。苏联开始干涉芬兰内政,指定某些政府成员必须辞职。7月31日希特勒对德意志国防军下令,准备进攻苏联的计划。本来希特勒对芬兰没有兴趣,这时希特勒重新估计芬兰与罗马尼亚在德国进攻苏联时,可以发挥的作用。于是在7月间仍然被德国拒绝的,与芬兰之间的军火交易,到了8月就被德国允许,于是大量军火物资进入芬兰。9月22日德国与芬兰宣布双方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芬兰和瑞典也宣布允许德军过境他们的领土。苏联立即要求和芬兰签定相似的协定,允许苏联部队越境的协定在9月6日签定,10月11日奥兰群岛解除武装,采矿权的协定仍然没有达成协议。苏联对于局势的改变十分不满,于是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在11月12日至13日拜访柏林,他希望德国国防军从芬兰撤出,并停止帮助芬兰强化他们自身的国防。莫洛托夫还指出芬兰将会像波罗的海三小国和比萨拉比亚一样,被苏联并吞。这被希特勒拒绝。 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与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于柏林。1940年11月14日12月芬兰举行总统大选,苏联、纳粹德国、英国都十分注意这次选举,这次选举共有四位候选人,只有里斯托·吕蒂是同时被这三个国家认可的,于是里斯托·吕蒂在12月19日,宣誓就职芬兰总统。同时希特勒已经在1940年12月18日同意德国进攻苏联的计划,他希望芬兰、罗马尼亚能够加入这次进攻。两天后德国国防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接见来访的芬兰将领,几天后德意志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向芬兰人透露,德国将会对苏联发动进攻。关于波特萨莫的采矿权的协议谈判了6个月,一直没有成功。1941年1月苏联外交部要求必须尽快达成协议,同日苏联停止向芬兰出口粮食,1月18日苏联电台广播开始攻击芬兰。2月1日希特勒命令驻挪威的德国军队,一旦苏联进攻芬兰,要立即抢占波特萨莫矿。同时德国将详细的进攻计划透漏给芬兰,德国与芬兰将领之间的会谈开始进行。1941年5月20日德国邀请芬兰到德国讨论联合作战的计划。5月25日至28日德国、芬兰双方在萨尔茨堡、柏林举行会谈。6月3日至6日双方移至赫尔辛基继续会谈。会中讨论了德军的行动、芬军的动员以及战争的大致走向,芬兰还同意在6月15日开始动员军队,但德国拒绝透露战争发起的详细时间。但芬兰政府仍正式通知英国和瑞典,说在1942年春天以前,德国不会和苏联开战,因此战争爆发后,瑞典和英国都认为是受芬兰欺骗了。苏联为了阻止芬兰落入德国的控制范围,开始对芬兰政府表达善意。除了将苏联驻芬兰大使更换成在芬苏问题上更具弹性的官员外,也表示不反对芬兰与瑞典的合作。但是这些举动不被芬兰政府接受。6月7日德国军队进驻波特萨莫矿,6月20日芬兰政府要求芬苏边境的4万5千居民撤离。6月21日德国通知芬兰战争正式开始。6月21日隐藏在芬兰的德国布雷艇在芬兰湾布置了两大片雷区,阻止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进入,德国的轰炸机在列宁格勒的港口和涅瓦河中投下水雷。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芬兰军队则进入奥兰群岛,德国军队全面通过挪威北部进入波特萨莫,但芬兰不愿意让德国直接介入芬苏战争,所以相对于其他战场,德国军队暂时没有在芬兰和苏联直接交火,只在芬苏边境只发生零星战斗。这时芬兰军队已动员了47万5千人在芬苏边境南部,在芬苏边境的北部长达500公里的边界则由德军布置了4个师,芬军对苏军享有制空权,然而芬军的装甲部队十分薄弱,仅仅只有一个坦克营。相对地苏军在当地布置了18个师。6月25日早晨苏联空军出动460架飞机空袭芬兰境内19座机场,宣称是针对德军在芬兰的军事目标。在这次空袭中,苏军损失了23架轰炸机,芬军的损失为零。而芬兰政府将苏军的空袭看作是苏联企图毁灭芬兰城市的行为,于是芬兰国会同意芬军展开一场“防御性的战争”,继续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进程当时芬兰在前线布置15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2个长枪旅,另外在波特萨莫有2个德国山地师、在萨拉有1个德国步兵师,还有1个步兵师正在从挪威通过瑞典向芬兰挺进,苏联方面错误地估计芬兰只有10个师。当时苏联在边境驻扎有10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师和2个炮兵师还有大约40个团分散在附近,列宁格勒有3个步兵师和1支机械化部队。750架空军战机以及700架海军战机,芬兰方面只有300架战机。但苏联在其他战场上和德国作战不利,还需要抽调部分兵力。 芬兰军队攻占地区图6月28日芬军完成了对拉多加卡累利阿进攻的计划。同一时间纳粹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十分顺利,德军深深攻入了苏联腹地。这让芬兰政府认为德国很快就会战胜苏联。芬军也由此判定对苏联展开收复失地及缩短防线的战争将是短期战争,从而确定了芬军的进攻计划《解放整个卡累利阿》。7月10日芬军越过芬苏边境,对拉多加卡累利阿展开进攻,7月15日攻到拉多加湖岸,切断苏军运输线。7月25日该路芬军抵达1939年的国境线,接着芬军将进攻重点移至其他战线。7月31日芬军对卡累利阿地峡展开进攻。这一支芬军在8月9日到达拉多加湖,包围苏军的三个师。8月31日收复维堡。9月2日抵达芬兰在1939年的国境线。而芬兰对东卡累利阿的进攻则在7月初展开。9月24日芬军抵达奥涅加湖。10月1日芬军攻占彼得罗扎沃茨克。至此德芬联军已经占领了全部卡累利阿,直逼列宁格勒。1941年8月份芬兰军队已经全部占领在冬季战争被夺去的领土,仍然和英国、瑞典保持外交关系,在5月和6月时还宣称芬兰和苏联的战争只是防御性的,芬兰决不会和德国结盟。 芬兰军队在夺回维堡后,于1941年8月31日进行的步操但是随着芬德联军的进攻,国联对芬兰实行封锁,7月12日英国对芬兰提出芬兰应与苏联结盟的要求。7月31日英国和芬兰断绝外交,英国空军轰炸了波特萨莫港口。11月28日英国对芬兰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芬兰在12月3日以前,停止军事行动”。芬兰人则非正式的回应几天之内就会停战。英国并不满意。12月6日在芬兰独立日这一天,英国正式向芬兰宣战。在战争的一开始美国人对于芬兰的处境十分同情,但随着苏军的撤退,芬德联军开始对摩尔曼斯克铁路,这条苏联与西方盟国之间互相联络的铁路产生威胁。10月3日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通知,既然芬兰已经收回领土,就不应该再继续参与德国围攻列宁格勒的战斗。10月25日美国人要求芬兰停止继续作战并将军队撤至1940年的边界。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拒绝。但他仍然在11月5日要求曼纳海姆停止进攻。11月芬兰加入**产国际协定。这让英国、美国更加确定芬兰是轴心国的成员之一。尽管芬兰在当时还是民主国家(芬兰是轴心国所有成员中,唯一一个的民主国家),且其未签署三国同盟条约。而且当纳粹德国下令芬兰人将芬兰境内的犹太人送到由德国占领的波兰时,芬兰政府拒绝配合。而当1942年夏天访问芬兰的海因里希·希姆莱向芬兰人提到有关芬兰境内的犹太人的话题时,芬兰人则回应他:芬兰没有“犹太人问题”。当时的芬兰军队、部分的芬兰军官拥有犹太血统。在某些状况,这群犹太人有一些甚至还被德国授予铁十字勋章。但是这群犹太人拒绝接受。而芬军内部也有一些医官由犹太人担任,这些人救了不少德国士兵的生命。芬兰和德国的结盟,使得波罗的海成为德国的内海,阻止了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活动,使得德国可以利用其作为潜艇基地。而德国也常常利用芬兰北部的机场,轰炸英国位于苏联境内、摩尔曼斯克以及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海空军基地。德国进攻苏联的行动原本被德国人、甚至是英国人、美国人估计只需几个礼拜就会以德国胜利告终。然而到了1941年秋天这种估计就被证明是错的。而且纳粹德国在芬兰北部对摩尔曼斯克的进攻也因为准备不足,在11月宣告失败。这让芬兰政府开始怀疑德国是否真的可以快速结束战争。接着德国在莫斯科战役遭到失败,更让芬兰人怀疑德国是否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且芬兰这时开始遭遇劳工、粮食的短缺以及通货膨胀的问题,而且他们的军队在经过接近半年的作战后,伤亡人数已经来到7万5千人,其中2万5千人死亡。因此芬兰政府曾经数次对苏联政府表示愿意停战,这行为受到德国的警告。芬兰政府最后决定继续作战,希望这样做可以让芬兰在之后,面对苏联的威胁可以有更多的支援。从而保住芬兰的独立。1943年2月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战败后,芬兰组织新一届内阁与政府,这一届内阁将寻求和平当作是最重要的政策。力图和苏联及国联达成和平协议。但斯大林坚持芬兰投降,芬兰人无法接受。于是在1944年2月斯大林命令苏军开始轰炸包含赫尔辛基在内的数个芬兰城市以施加压力。然而芬兰人拥有无线电窃听技术,并有效率的使用高射炮,这让苏联空军投下的炸弹只有5%的低命中率能成功击中目标。这时德国于纳尔瓦组织防御,在2月到4月间成功阻止苏军的进攻。德国这次胜利也让苏军无法从爱沙尼亚对芬兰发动进攻。而且由于芬兰人认为苏联的要求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芬兰政府在1944年4月中,暂停与苏联的谈判。1944年6月9日苏联开始从卡累利阿地峡发动反攻,这次进攻被称作“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苏军为这次进攻做了充足准备。他们在长约21.7公里的战线上布置了3千门火炮。其中在某些地段每1公里就布置了200门火炮。苏军在进攻开始后第2天就攻破芬军布置在战线最前沿的防线。6月14日苏军抵达芬军的第2条防线,VT线。接着苏军开始进攻东卡累利阿。6月28日彼得罗扎沃茨克被苏军攻占。尽管芬兰在苏军展开进攻后立刻向前线增援部队,然而芬军缺乏能够对付苏军重型战车的反坦克武器。这时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向芬兰政府表示,只要芬兰不再寻求停战,就可以提供反坦克武器“Panzerfaust”和“坦克杀手”给芬军。于是在6月26日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向德国人保证,在他剩下的总统任期内,将不再谋求单独议和。稍后德国就为芬兰提供了武器支持。然而当里斯托·吕蒂对德国提出保证后,美国就宣布与芬兰断交,并警告芬兰不准与德国合作。 芬军在塔利-伊汉塔拉战役中,经过旁边一辆被摧毁的苏联T-34战车到了7月芬兰军队退回到VKT线,这条防线大约等同于冬季战争结束时,芬苏双方的国境线。芬兰利用德国在武器和兵力上的支援在这里成功挡住了苏军的进攻,而苏军这时将注意力转移到波兰战线,停止对芬兰的进攻。而这时同盟国军队已经在诺曼底登陆。尽管成功阻止苏军的进攻,但是以当时芬军的战力,如果苏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芬军将无法抵挡。而且这时德国已经在爱沙尼亚战败,芬兰急于想和苏联以任何条件尽快议和。于是在8月初里斯托·吕蒂辞去芬兰总统职位,这让他对德国人的承诺不再有效,也就使芬兰在寻求和平的过程少掉一个障碍。芬兰的新政府在8月下旬成立,新总统则由芬兰国会以非正统的方式,任命曼纳海姆为总统。9月4日芬兰宣布停火,隔天苏联亦宣布停火。苏联开出的和平条件十分严苛:要求芬兰赔偿6亿美金。后来苏联在英美两国压力之下,将赔款减至3亿美金(以美金在1938年的价值来算),但芬苏双方还是于9月19日在莫斯科达成协定。除了赔款之外,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另外将波特萨莫区域划割苏联,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苏联50年(1956年就已经归还)、芬兰必须复员他们的军队、德国所有军队必须在14天内撤离芬兰领土。但德国军队不愿意在期限内自行离开,芬兰在拉普兰战争中转而与自己以前的盟友纳粹德国展开战斗。芬兰也被要求要清除卡累利阿地区的地雷,以及那些在拉普兰战争中,被撤退的德军所布置的地雷。清除地雷的工作持续到1952年,这让芬兰遭受了100人死亡、超过200人受伤。而随着芬军撤到1940年的边界,那些在先前随着芬军挺进而重返家园的芬兰人就只能跟随撤退的芬军,回到1940年的国境线之后。随着芬军撤退的芬兰人多达26万人,只有极少数人选择留在原地,成为苏联公民。 结论芬兰在苏联的压迫下,坚持战斗至西方盟国介入战争,使得芬兰虽然需要割让部分领土予苏联,但未有如波罗的海三小国那样被苏联吞并。战后,芬兰共产党的势力亦未有取得与东方集团的国家一样的领导地位。在外交上,芬兰以1948年芬苏条约为原则,奉行立场上亲苏联但维持制度上独立的芬兰化政策,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作为中立国,苏联和美国的多位领导人都曾在芬兰举行会谈。其中在1975年的一次会议,两国达成赫尔辛基协议。 

德国

二战

苏联

芬兰

苏芬战争

继续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芬兰

东方战线

分享到:

投诉或建议评论目录----

如何评价VKT防线战役(1944年6月21日-1944年8月9日)? - 知乎

如何评价VKT防线战役(1944年6月21日-1944年8月9日)?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战争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战役战争历史如何评价VKT防线战役(1944年6月21日-1944年8月9日)?关注者1被浏览10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添加评论​分享​1 个回答默认排序我在人间凑数​ 关注没读过书,没了解过发布于 2024-01-27 02:14​赞同​​添加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

【自制字幕/TIK】塔里-伊汉塔拉战役_哔哩哔哩_bilibili

【自制字幕/TIK】塔里-伊汉塔拉战役_哔哩哔哩_bilibili 首页番剧直播游戏中心会员购漫画赛事投稿【自制字幕/TIK】塔里-伊汉塔拉战役

7117

18

2021-12-12 19:03:02

225721819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BPWZD2LxM

声明:本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及标志仅用于叙述历史事实,与一切反动内容无关

另外补充一下,VKT防线:维堡-库帕萨利-泰帕(Vyborg-Kuparsaari-Taipale)防线的简称知识人文历史地图苏联军事战争历史星海二战沙盘

T72型载人航天器

发消息

上局沪段驻西局西段,西北工业大学微电子在读,一条咸鱼,学期内查无此人

关注 8732

智能AI桌宠,培养你的专属伙伴!

接下来播放

自动连播【TIK/熟肉】斯大林格勒战役-第十四集-保卢斯在八月底的失误?T72型载人航天器

4367

6

【K&G】太平洋战争-第四十二集-米尔恩湾战役结束T72型载人航天器

5689

12

【K&G/自制翻译】太平洋战争-第九集-日本进攻缅甸和新不列颠岛T72型载人航天器

2.8万

103

【K&G/自制字幕】太平洋战争-第六集-长沙,金宝和马尼拉T72型载人航天器

2.3万

87

【K&G/自制字幕】太平洋战争-第四集-进击的日军T72型载人航天器

2.5万

69

【K&G】太平洋战争-第三十九集-一木支队覆灭,马金岛突袭T72型载人航天器

1.7万

40

硬抗两年的俄罗斯,还有什么牌可打?民智国际研究院

42.9万

1008

【波兰球】从一战到二战TLC_MC_hicastle

3.4万

259

【Kings&Generals/自制翻译】太平洋战争-第七集-仕林河战役T72型载人航天器

1.2万

95

1941年9月:列宁格勒战役九号纪录库

13.4万

81

【K&G】太平洋战争-第四十三集-川口支队猪突!T72型载人航天器

1.3万

7

【双语字幕】库尔兰半岛包围圈-第十一集-投降矣!T72型载人航天器

3482

18

【K&G/自制翻译】太平洋战争-第十五集-爪哇战役T72型载人航天器

9971

32

【K&G】太平洋战争-第三十八集-萨沃岛突袭!T72型载人航天器

9383

26

【K&G/自制字幕】太平洋战争-第三集-日本进攻菲律宾和威克岛T72型载人航天器

2.0万

121

欲与德棍试比高!二战盟军“传说级”重型坦克【第四期】拥夜星神_official

4489

111

喵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不会画画的A小i

10.1万

286

【K&G/自制翻译】太平洋战争-第八集-日本入侵荷属东印度T72型载人航天器

3.6万

73

【中俄字幕】普京:“我们忍了这么多年,释放这么多善意,为什么你们一直在骗我们?”北约东扩 历史合订本甄英莲

15.9万

190

俄乌战争两周年:地图数据揭秘,战争如何摧毁乌克兰小朱观地球

110.7万

4363

展开

小窗

客服

顶部

赛事库 课堂 2021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_百度百科

汉塔拉战役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塔里-伊汉塔拉战役播报上传视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于苏联和德芬联军之间的战役塔里-伊汉塔拉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于苏联和德芬联军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此战因主战场在卡累利阿地峡中塔里和伊汉塔拉这两个村子而得名,在这场战役中,苏联和芬兰、纳粹德国进行了血战,芬兰军队挽回了前一阶段维堡战役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为苏芬和谈争取了一定的机会。名    称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发生时间1944.6.25-1944.7.9地    点芬兰 卡累利阿地峡参战方苏联VS芬兰、纳粹德国结    果芬兰、纳粹德国防御胜利参战方兵力苏军5-7万、芬德联军5万伤亡情况苏联死伤2万人芬德联军死伤8600人主要指挥官古谢夫(苏)、厄施(芬)目录1战役背景2战役起因3战役开始▪战前准备▪战役地形4战役经过▪芬军防御▪苏军进攻▪德军增援▪双方僵持5战役结果6战役影响7战役评价战役背景播报编辑在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之初芬军在列宁格勒北部取得突破之后,继续战争就转入了堑壕战。苏芬双方隔着战线均没有什么大动作。战役起因播报编辑1944年列宁格勒解围后,苏军大本营决定发起一场攻势以迫使芬兰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于1944年6月9日起开始向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主动出击,以策应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卡累利阿地峡的各个地段都有交火,其中不少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苏军近卫部队。6月10日,苏军突破了贝鲁斯托夫的芬军防线。芬军撤退至第二道防线——VT防线(凡梅尔苏-泰帕【Vammelsuu-Taipale】防线的简称)重新组织防御。苏军则在重炮、轰炸机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下继续推进。6月14日,苏军在萨哈奇拉和库特瑟卡地段突破了VT防线。芬军装甲部队在库特瑟卡发起反击但遭到失败。芬军被迫撤往VKT防线(维堡-库帕萨利-泰帕【Vyborg-Kuparsaari-Taipale】防线的简称)VT防线失守后的一周内,芬军节节败退。6月20日,苏军在遭到极小抵抗的情况下轻松占领维堡。尽管苏军取得了很大胜利,连续突破两道芬军防线,但是并没能消灭芬军主力。这就给芬军在VKT防线有了喘息的机会。早在1944年6月12日,芬军总司令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就向德国发出求援消息。6月16日,德国空军库尔梅战斗分队到达芬兰。几日后,第303突击炮旅和第122“古瑞夫”师也到达了芬兰。在这其中,德军提供的“Panzerschreck”反坦克火箭筒发挥了重要作用。6月22日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到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提出芬军保证抵抗到底是纳粹德国提供援助的前提。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对此提供了私人保证。但却在6月22日当天,芬兰却又向苏联请求停战,苏联的回应在翌日被送到,该回应被芬兰总理埃德温·林科梅斯解读为无条件投降,这并不确实,该回应原文于1944年7月2日被刊载于苏联《真理报》上。1944年6月21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列宁格勒方面军自塔里突破VKT防线,突进至塞马湖一带。战役开始播报编辑战前准备苏联方面:列宁格勒方面军(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陆军元帅)苏联第21集团军(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维奇·古谢夫陆军上将) 【该集团军共有15个师,每个师有3000-5000人】第30近卫军第97军第108军第109军芬兰方面:卡累利阿方面军司令部(卡尔·约翰松·厄施陆军中将)芬兰第四集团军(戴维·拉蒂凯宁陆军中将)芬兰第3 “蓝色”旅(劳里·汉泰雷上校)芬兰第3师(阿罗·帕亚陆军少将)芬兰第4师(皮耶塔里·奥蒂陆军少将)芬兰第18师(原师长帕沃·帕卢桩陆军少将于1944.6.26被解职, 奥托·斯内尔曼上校接任)芬兰第11师(卡罗·海斯卡宁陆军少将,该师于1944.6.27参战)芬兰第6 师(埃纳·尔雨陆军少将)芬兰装甲师(鲁本·拉古斯陆军少将)第3飞行联队(马格纳森中校,该飞行联队共有Bf 109战斗机33 架、F2A水牛式战斗及18架及1架佛克C.X侦察机)第4飞行联队(萨科奇中校,该飞行联队共有布伦海姆轻型轰炸机33架, Ju-88轰炸12架及8架Do-17Z中型轰炸机)纳粹德国:德国空军“克尔梅”联队(库尔特·克尔梅中校,该飞行联队共有Fw-190A-6战斗机和Fw-190F-8战斗机23-43架, 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24-30架及1-8架Bf-109G-8巡逻战斗机)德国国防军第303突击炮旅(汉斯·威廉·卡迪钮上尉,该旅于1944.6.22参战,共拥有22辆三号突击炮G型,9辆四号突击炮) [1]战役地形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发生在1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南到维堡湾北端、北到武克希河,主要包括了塔里和伊汉塔拉两个村子,位置大约在维堡东北8-14KM处。苏军在维堡以东地域展开,由塔里以南向北进攻伊汉塔拉。这一带是卡累利阿地峡唯一可以适合装甲部队通过的路径,大约有10KM宽。塔里:1944.6.25-1944.6.30战役经过播报编辑芬军防御塔里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这一地域的战斗于1944年6月20日开始。第一阶段 (1944.6.20-1944.6.24) 是芬兰军队的防御阶段,主要由芬军第18师(下辖6团、48团和第28独立营)、第三旅(4个营)、第13团3营抵御苏军第97军、第109军及第152坦克营。芬军遭到苏军重炮和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但是仍然顽强抵抗,为后续增援到来赢得了时间。苏军进攻第二阶段 (1944.6.25-1944.6.26) 是战役的开始阶段。苏军的行动于6月25日早上6时30分开始,伴随着重炮轰击和空袭,苏军于7时30分向塔里村发起了进攻。苏军企图在28日前进抵伊马特拉-拉彭兰塔-苏尔帕拉一线。当天第30近卫军也加入了战斗。苏军试图在雷提莫加维湖两侧达到突破。苏军在湖东岸前进了3公里后就被芬兰第4师挡住了。在湖的西岸苏军第45近卫师和第109军在科恩卡兰维瑞特附近的山丘被芬兰第48团拖住无法前进。不过,苏联第27坦克团的坦克倒是强行攻下了托林霍尼卡汇合点,打通了前进的道路。苏联第178师向芬军第6团第1营防守的萨雷拉小径发起进攻但是被击退。与此同时,第97军进攻芬军第3旅的防御地域收获甚微。芬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少部队极有可能被分割包围。芬兰第四集团军面临着丧失VKT防线的危险。芬军决定将作为预备队的第18师、第17师一部以及第四师的几个战斗群投入战斗进行反击。下午,芬兰装甲师也投入了战斗。芬军计划利用反击将雷提莫加维湖西侧的苏军逼回出发点。苏军第27坦克团被全歼,最终仅剩的六辆坦克被俘虏。德军增援第三阶段(1944.6.27-1944.6.30)包括纳粹德军第303突击炮旅在内,越来越多的援军被投入到战斗中去。随着芬军零散地投入战斗,集中组织防御已不可能所有的芬军部队分为两个战役集群:约克曼集群和普罗马集群。苏军实力也得到了加强:一个装甲旅、两个装甲突击团和4个突击炮团赶来增援。芬军计划将从雷提莫加维湖东面突入的苏军4个师(第46近卫师、第63近卫师、第64近卫师、第268近卫师和近卫坦克第30旅)从三面突破来个“包饺子”,以此夺回主动权。芬军两个战役集群一路突进,最后在相距不到1公里的时候被驻守塔林米里村的苏军的顽强防御击退。芬军这次突击失败,一方面是因为苏军装备大量坦克和重炮,另一方面是因为通讯不畅,几个营各自为战结果被各个击破。普罗马上校日后在谈到这次进攻时仍为在塔林米里村外未能合围而遗憾不已。不过芬军的反击赢得了72小时的休整时间,芬军的有生力量第6师和第11师赶到了战场。一些地段有小规模坦克遭遇战。6月28日,芬德空军也开始了回击,芬兰轰炸机和德国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开始轰炸苏军地面部队,而苏联空军也不甘示弱,苏第276轰炸航空师轰炸了芬兰装甲师的指挥部。芬军司令厄施陆军中将命令所有部队稍作后撤,苏军也立即攻了上来。6月29日是芬军在整个战役最艰苦的一天,所有的部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经过一天的血战,芬军总算稳住了战线。6月30日,芬军从塔里全面撤退。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芬军在这一地段每天损失近800人。双方僵持在接下来战斗中,芬军集结了本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炮兵部队进行轰击。这一方案是由芬军炮兵司令维尔霍·彼特·内诺宁提出的,目的是可以更快地修正射击误差。这个时候伊汉塔拉地域成为了战役的关键,芬军利用这一大规模炮击粉碎苏军的进攻矛头。这一行动的火控系统将同时指挥21个炮兵阵地,近250门炮向同一目标进行轰击;火力控制员不单独指引某个炮兵阵地射击,这就使快速集火和快速转移目标十分便捷。这一集中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项世界纪录。据苏方将领普拉东诺夫将军将所著的《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记载:“我军接下来的攻势没有取得进展。.敌军在这一地段集中火力,成功遏制了我军的攻势……在持续三周的攻势中,从6月21日到7月中旬,列宁格勒方面军右翼的部队没能完成大本营6月21日的最高指示。” [1]三号突击炮芬军此次行动,调动了卡累利阿地区全部炮兵的一半,其中包括了德国303突击炮旅的三号突击炮。芬军在接下来的行动里发放了库存的“Panzerschreck”反坦克火箭筒。7月2日,芬军截获了苏军的通讯电报,得知苏第63师和苏第30装甲旅将于7月3日凌晨4时发动进攻。次日晨,芬德轰炸机各40架轰炸了苏军部队,地面的250门大炮则向苏军阵地发射了4000多发炮弹。当天6时,200架苏军飞机和步兵部队也发起了进攻。但是到晚7时为止,芬兰人仍然控制着阵地。7月6日苏军冒着芬6师18个炮兵营和一个重炮连的猛烈轰击总算达成了一些突破。但在次日就被击退。在13:30和19:00的两次反击也未能取得成功。到7月7日,苏军将进攻重点转向沃格息地区,并将骨干部队抽出来调往爱沙尼亚作战。7月9日,苏军已无力再突破。但战斗仍在继续。战役结果播报编辑芬兰方面声称苏军在塔里-伊汉塔拉战役中损失了近300辆坦克,主要是被飞机和“Panzerschreck”反坦克火箭筒击毁的。还有120-280架苏联飞机被击落。根据苏第21集团军的每日战报和十日总结,苏军伤亡1.8-2.2万人,其中死亡4500-5500人,受伤1.35万-1.45万人。伤亡数字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21集团军有25%的部队并未参战。芬德联军共阵亡1100人,失踪1100人,6300人受伤,合计约8500人。战役影响播报编辑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的结果和芬兰在其他战线取得的一些战果使苏联高层确信:征服芬兰是得不偿失的。苏联红军拥有绝对的优势却被芬军击退了。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可能是苏芬继续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继续战争的结局——或在某种意义上,塔里-伊汉塔拉战役与继续战争是两场战争(其中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包括1939年-1940年的苏芬冬季战争),因为塔里-伊汉塔拉战役成为了继续战争最终结局的决定性因素——塔里-伊汉塔拉战役最终促成了苏芬停战谈判。战役评价播报编辑苏联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那封电报被截获,这使得芬军提前做好了战斗准备并坚定了防守决心。当然,芬兰的萨尔帕防线在1944年秋季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时至今日,这场战役仍然是北欧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大规模的战役。1944年夏末发生在卡累利阿地峡的战事导致了苏芬谈判,使芬兰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得以继续存在。苏芬间的停火协议于1944年9月4日7时正式生效,但是之后24小时苏军仍与芬军发生一些小规模的交火。在塔里-伊汉塔拉战役进行的同时,1944年7月4日,苏联第59集团军向维堡湾的岛屿发起攻击。但是在7月10日进攻芬兰本土时被芬兰第5军击退。7月3日苏军在塔里战败后,第23集团军试图于7月4日在沃萨尔米渡过沃格息河,尽管守河的只有芬兰第2师一个师而苏军有三个师,但是苏军未能扩大登陆场。苏军一直试图突破直到7月21日才放弃。由于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的胜利,芬军在维堡湾北岸的基维西尔塔–蒂恩哈拉战线和沃萨尔米渡口也得以守住 。在维堡湾和拉多加湖东北岸芬军也都取得了一些战果,特别在伊洛曼齐战役中芬军包围了苏军两个师。7月12日,苏军接到命令停止进攻。芬军侦察兵发现大批苏军军列载着坦克和车辆驶离芬兰前线。后来这些部队都参加了对柏林的进攻。7月12日,苏联开始主动向芬兰提出和谈的要求,最终达成了苏芬间的停火协议。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