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oken国际版官网|三无人员

作者: imtoken国际版官网
2024-03-08 03:04:01

我是政策讲解员|哪些人算特困人员?能得到哪些救助?_政策解读_中国政府网

我是政策讲解员|哪些人算特困人员?能得到哪些救助?_政策解读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首页 > 政策 > 解读

我是政策讲解员|哪些人算特困人员?能得到哪些救助?

2023-11-09 17:12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要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专项救助等,上期国务院政策问答平台部委讲解视频,民政政策讲解员为大家讲解了低保(戳链接看→“低保”怎么申领?每月能领多少钱?一文看懂)。本期,我们有请民政政策讲解员继续为大家讲解:特困供养记得收藏、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请点击下方视频观看↓文字版如下:什么是特困供养?特困供养的全称是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其前身是农村“五保”制度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特困人员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是我国现阶段最困难、最脆弱的人群,国家对其给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养尽养”。特困人员能获得哪些供养待遇?对特困人员的保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包括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这些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现金。2.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包括日常生活、住院期间的必要照料等基本服务。3.提供疾病治疗。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规定支付后仍有不足的,由救助供养经费予以支持。4.办理丧葬事宜。特困人员死亡后的丧葬事宜,集中供养的由供养服务机构办理,分散供养的由乡镇(街道)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亲属办理。丧葬费用从救助供养经费中支出。此外,●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给予住房救助。●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特困人员有以上需求的,请咨询当地县级民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需要注意的是,特困人员不能同时领取低保。相关链接:1.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单位《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3.事关社会救助和老年助餐,多部门发布最新消息!4.国办发文:做好这些人的救助!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钟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我是政策讲解员|哪些人算特困人员?能得到哪些救助?

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专项救助等,上期国务院政策问答平台部委讲解视频,民政政策讲解员为大家讲解了低保。

三无人员_百度百科

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三无人员播报讨论上传视频无来源、无能力、无义务的公民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三无人员,指由民政部门收养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或法定抚养义务人丧失劳动能力而无力抚养的公民。中文名三无人员释    义无来源、无能力、无义务补    充特指为城市三无人员目录1解释2补充信息3注意事项解释播报编辑社会上对三无人员有了几种不同的解释:说法1:是指从来不用或者在某一段时间不用呼机、手机、固定电话这三样通讯工具的现代族群。说法2:无钱,无样,无对象。说法3: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外来人员)。说法4:无技术、无文凭、无特长。说法5:引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无人员”即指一无所有的人。说法6:无房无车无本地户口说法7:无房无车无存款(无房子、无车子、无票子)说法8:无权无势无钱说法9:无组织,无纪律,平时无脚印的人说法10:无资金,无技术,无经验。指想做生意却无上述三种必要条件的人。说法11:无口无心无表情补充信息播报编辑三无人员特指为城市三无人员,而乡村地区则为“五保”供养对象,不能让人混淆了。注意事项播报编辑现在社会上所说的三无人员,大多都带有贬低的意味,不要用这种称谓去说身边的朋友或同事,以免产生误解。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_国务院部门文件_中国政府网

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_国务院部门文件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首页 > 政策 > 国务院政策文件库 > 国务院部门文件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收藏

留言

|

 

 

 

标  题:

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

发文机关:

民政部

发文字号:

民发〔2021〕43号

来  源:

民政部网站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其他

公文种类:

通知

成文日期:

2021年04月26日

标       题:

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

发文机关:民政部

发文字号:民发〔2021〕43号

来       源:民政部网站

主题分类:民政、扶贫、救灾\其他

公文种类:通知

成文日期:2021年04月26日

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

民发〔202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新修订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已经2021年4月15日民政部第8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民政部

2021年4月26日

《特困人员认定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及国家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特困人员认定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三)严格规范,高效便民;

(四)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特困人员认定及救助供养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特困人员认定的审核确认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特困人员认定的受理、初审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章  认定条件

第四条  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第五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本办法所称的无劳动能力:

(一)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三)残疾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肢体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视力残疾人;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应当认定为本办法所称的无生活来源。

前款所称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等各类收入。中央确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优待抚恤金、高龄津贴不计入在内。

第七条  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认定标准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制定,并报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同意。

第八条  法定义务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本办法所称的无履行义务能力:

(一)特困人员;

(二)60周岁以上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三)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本人收入低于当地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其财产符合当地低收入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

(四)重度残疾人和残疾等级为三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本人收入低于当地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其财产符合当地低收入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

(五)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且其财产符合当地低收入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

(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同时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条件的未成年人,选择申请纳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不再认定为特困人员。

第三章  申请及受理

第十条  申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应当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他人代为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主要包括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劳动能力、生活来源、财产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的书面声明,承诺所提供信息真实、完整的承诺书,残疾人应当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申请人及其法定义务人应当履行授权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可能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应当告知其救助供养政策,对因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等原因无法提出申请的,应当主动帮助其申请。

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材料齐备的,予以受理;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补齐所有规定材料。

第四章  审核确认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信息核对等方式,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实际生活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状况等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初审意见。

申请人以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调查核实。

第十四条  调查核实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视情组织民主评议,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对申请人书面声明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调查核实结果的客观性进行评议。

第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初审意见及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公示期为7天。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初审意见连同申请、调查核实等相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公示有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重新组织调查核实,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并重新公示。

第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全面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申请材料、调查材料和初审意见,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随机抽查核实,并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确认意见。

第十七条  对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申请,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确认,建立救助供养档案,从确认之日下月起给予救助供养待遇,并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

第十八条  不符合条件、不予同意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作出决定3个工作日内,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书面告知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城乡不一致的地区,对于拥有承包土地或者参加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特困人员,一般给予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至城镇地区的,给予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

第五章  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第二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对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特困人员应当享受的照料护理标准档次。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第二十一条  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依据以下6项指标综合评估:

(一)自主吃饭;

(二)自主穿衣;

(三)自主上下床;

(四)自主如厕;

(五)室内自主行走;

(六)自主洗澡。

第二十二条  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内容,特困人员生活自理状况6项指标全部达到的,可以视为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有3项以下(含3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有4项以上(含4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十三条  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发生变化的,本人、照料服务人、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复核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认定类别。

第六章  终止救助供养

第二十四条  特困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终止救助供养: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被宣告失踪;

(二)具备或者恢复劳动能力;

(三)依法被判处刑罚,且在监狱服刑;

(四)收入和财产状况不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

(五)法定义务人具有了履行义务能力或者新增具有履行义务能力的法定义务人;

(六)自愿申请退出救助供养。

特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至18周岁;年满18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或者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

第二十五条  特困人员不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本人、照料服务人、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及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调查核实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工作中发现特困人员不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应当及时办理终止救助供养手续。

第二十六条  对拟终止救助供养的特困人员,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其所在村(社区)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公示。公示期为7天。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作出终止决定并从下月起终止救助供养。对公示有异议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组织调查核实,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终止救助供养决定,并重新公示。对决定终止救助供养的,应当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终止理由书面告知当事人、村(居)民委员会。

第二十七条  对终止救助供养的原特困人员,符合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其他社会救助条件的,应当按规定及时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民政部门加强监督指导。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2016年10月10日民政部印发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同时废止。

Word版下载: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

PDF版下载: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

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

民发〔202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新修订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已经2021年4月15日民政部第8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民政部

2021年4月26日

《特困人员认定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及国家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特困人员认定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三)严格规范,高效便民;

(四)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特困人员认定及救助供养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特困人员认定的审核确认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特困人员认定的受理、初审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章  认定条件

第四条  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第五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本办法所称的无劳动能力:

(一)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三)残疾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肢体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视力残疾人;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应当认定为本办法所称的无生活来源。

前款所称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等各类收入。中央确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优待抚恤金、高龄津贴不计入在内。

第七条  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认定标准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制定,并报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同意。

第八条  法定义务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本办法所称的无履行义务能力:

(一)特困人员;

(二)60周岁以上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三)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本人收入低于当地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其财产符合当地低收入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

(四)重度残疾人和残疾等级为三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本人收入低于当地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其财产符合当地低收入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

(五)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且其财产符合当地低收入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

(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同时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条件的未成年人,选择申请纳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不再认定为特困人员。

第三章  申请及受理

第十条  申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应当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他人代为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主要包括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劳动能力、生活来源、财产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的书面声明,承诺所提供信息真实、完整的承诺书,残疾人应当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申请人及其法定义务人应当履行授权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手续。

第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可能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应当告知其救助供养政策,对因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等原因无法提出申请的,应当主动帮助其申请。

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材料齐备的,予以受理;材料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补齐所有规定材料。

第四章  审核确认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信息核对等方式,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实际生活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状况等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初审意见。

申请人以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调查核实。

第十四条  调查核实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视情组织民主评议,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对申请人书面声明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调查核实结果的客观性进行评议。

第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初审意见及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公示期为7天。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初审意见连同申请、调查核实等相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公示有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重新组织调查核实,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并重新公示。

第十六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全面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申请材料、调查材料和初审意见,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随机抽查核实,并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确认意见。

第十七条  对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申请,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确认,建立救助供养档案,从确认之日下月起给予救助供养待遇,并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

第十八条  不符合条件、不予同意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作出决定3个工作日内,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书面告知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城乡不一致的地区,对于拥有承包土地或者参加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特困人员,一般给予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至城镇地区的,给予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

第五章  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第二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对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特困人员应当享受的照料护理标准档次。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第二十一条  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依据以下6项指标综合评估:

(一)自主吃饭;

(二)自主穿衣;

(三)自主上下床;

(四)自主如厕;

(五)室内自主行走;

(六)自主洗澡。

第二十二条  根据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内容,特困人员生活自理状况6项指标全部达到的,可以视为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有3项以下(含3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有4项以上(含4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十三条  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发生变化的,本人、照料服务人、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复核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认定类别。

第六章  终止救助供养

第二十四条  特困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终止救助供养: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被宣告失踪;

(二)具备或者恢复劳动能力;

(三)依法被判处刑罚,且在监狱服刑;

(四)收入和财产状况不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

(五)法定义务人具有了履行义务能力或者新增具有履行义务能力的法定义务人;

(六)自愿申请退出救助供养。

特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至18周岁;年满18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或者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

第二十五条  特困人员不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本人、照料服务人、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及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调查核实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工作中发现特困人员不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应当及时办理终止救助供养手续。

第二十六条  对拟终止救助供养的特困人员,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其所在村(社区)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公示。公示期为7天。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作出终止决定并从下月起终止救助供养。对公示有异议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组织调查核实,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终止救助供养决定,并重新公示。对决定终止救助供养的,应当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终止理由书面告知当事人、村(居)民委员会。

第二十七条  对终止救助供养的原特困人员,符合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其他社会救助条件的,应当按规定及时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民政部门加强监督指导。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2016年10月10日民政部印发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同时废止。

Word版下载: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

PDF版下载: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回到顶部

登录

注册

×

×

×

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

新修订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已经2021年4月15日民政部第8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遵照执行。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_优抚安置_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_优抚安置_中国政府网

首页

|

|

|

EN

|

登录

个人中心

退出

|

邮箱

|

无障碍

EN

https://www.gov.cn/

2016-02-17 14:48:00

首页 > 信息公开  > 国务院文件 > 民政、扶贫、救灾 > 优抚安置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收藏

留言

|

 

 

 

索 引 号:

000014349/2016-00020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优抚安置

发文机关:

国务院

成文日期:

2016年02月10日

标  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

发文字号:

国发〔2016〕14号

发布日期:

2016年02月17日

索 引 号:

000014349/2016-00020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优抚安置

发文机关:

国务院

成文日期:

2016年02月10日

标  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

发文字号:

国发〔2016〕14号

发布日期:

2016年02月17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

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6〕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保障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密织牢民生安全网的重要举措,是坚持共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先后建立起农村五保供养、城市“三无”人员救济和福利院供养制度,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2014年,国务院公布施行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将城乡“三无”人员保障制度统一为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我国城乡特困人员保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相关政策不衔接、工作机制不健全、资金渠道不通畅、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切实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现就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解决城乡特困人员突出困难、满足城乡特困人员基本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在全国建立起城乡统筹、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切实维护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二)基本原则。

  坚持托底供养。强化政府托底保障职责,为城乡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疾病治疗和殡葬服务等方面保障,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坚持属地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筹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服务和资金保障,为特困人员提供规范、适度的救助供养服务。

  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管理体制,在政策目标、资金筹集、对象范围、供养标准、经办服务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确保城乡特困人员都能获得救助供养服务。

  坚持适度保障。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制定救助供养标准,加强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实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

  坚持社会参与。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以及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特困人员提供服务和帮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制度内容

  (一)对象范围。

  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具体认定办法由民政部负责制定。

  (二)办理程序。

  申请程序。申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按规定提交相关材料,书面说明劳动能力、生活来源以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他人代为提出申请。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人员,应当告知其救助供养政策,对无民事行为能力等无法自主申请的,应当主动帮助其申请。

  审核程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收入状况、财产状况以及其他证明材料等进行调查核实,于2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审批程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全面审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调查材料和审核意见,并随机抽查核实,于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终止程序。特困人员不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及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终止救助供养并予以公示。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工作中发现特困人员不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应当及时办理终止救助供养手续。特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满16周岁后仍在接受义务教育或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

  (三)救助供养内容。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包括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可以通过实物或者现金的方式予以保障。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包括日常生活、住院期间的必要照料等基本服务。

  提供疾病治疗。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规定支付后仍有不足的,由救助供养经费予以支持。

  办理丧葬事宜。特困人员死亡后的丧葬事宜,集中供养的由供养服务机构办理,分散供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亲属办理。丧葬费用从救助供养经费中支出。

  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给予住房救助。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

  (四)救助供养标准。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包括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

  基本生活标准应当满足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所需。照料护理标准应当根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类制定,体现差异性。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综合考虑地区、城乡差异等因素确定、公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民政部、财政部要加强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制定工作的指导。

  (五)救助供养形式。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形式分为在家分散供养和在当地的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鼓励其在家分散供养;完全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优先为其提供集中供养服务。

  分散供养。对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经本人同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委托其亲友或村(居)民委员会、供养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提供日常看护、生活照料、住院陪护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提供社区日间照料服务。

  集中供养。对需要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便于管理的原则,就近安排到相应的供养服务机构;未满16周岁的,安置到儿童福利机构。

  供养服务机构管理。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法办理法人登记,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安全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制度,为特困人员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送医治疗等基本救助供养服务。有条件的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可设立医务室或者护理站。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服务对象人数和照料护理需求,按照一定比例配备工作人员,加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合理配备使用社会工作者。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其托底保障功能,进一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担负起资金投入、工作条件保障和监督检查责任。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重点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日常管理、能力建设,推动相关标准体系完善和信息化建设,实行特困人员“一人一档案”,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工作的绩效评价,将结果送组织部门,作为对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要依据职责分工,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相关工作,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发展改革部门要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纳入相关专项规划,支持供养服务设施建设。财政部门要做好相关资金保障工作。

  (二)做好制度衔接。

  各地要统筹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符合相关条件的特困人员,可同时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高龄津贴等社会福利待遇。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不再适用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不再适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残疾人,不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三)强化资金保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将政府设立的供养服务机构运转费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安排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并重点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任务重、财政困难、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倾斜。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从中安排资金用于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各地要完善救助供养资金发放机制,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四)加强监督管理。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督办的重点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加强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违纪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公众和媒体发现揭露的问题,要及时查处并公布处理结果。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对因责任不落实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五)鼓励社会参与。

  鼓励群众团体、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鼓励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支持力度,落实各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收费减免等政策,引导、激励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医疗等服务机构,为特困人员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六)加强政策宣传。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不断提高社会知晓度,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特困人员的良好氛围。

  民政部、财政部要加强对本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大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国务院将适时组织专项督查。

                               国务院

                             2016年2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解读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

评论:为特困人员撑起生活保护伞

国家强调对特困人员“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如何救助500多万特困人群?——聚焦《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

登录

注册

×

×

×

链接:

全国人大

|

全国政协

|

国家监察委员会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驻港澳机构网站

|

驻外机构

中国政府网

|

关于本网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客户端

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

中国政府网微博、微信

电脑版

客户端

小程序

微博

微信

邮箱

退出

注册

登录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网站标识码bm01000001

京ICP备0507021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0001号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

城市三无人员_百度百科

人员_百度百科 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城市三无人员播报讨论上传视频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城市三无人员是北京发布的文件。 [1]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中文名城市三无人员别    名城市特困人员实施时间9月1日实施地区北京目录1文件全文2供养人员3供养方式4供养标准5资金保障文件全文播报编辑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存权益,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市级民政部门主管全市城市特困人员供养工作;区(县)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特困人员供养申请的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特困人员供养申请的受理和供养管理工作。第三条 财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城市特困人员供养相关工作。第四条 倡导单位和个人为城市特困人员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志愿服务。第二章 供养人员第五条 持有本市非农业户籍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当地政府给予特困人员供养。城市特困人员家庭财产状况应当符合《北京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指导意见(试行)》有关规定。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范围的确定和赡养能力的确定,参照《北京市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施细则》(京民救发〔2008〕270号)执行。城市特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符合本市孤儿养育政策的,按照本市孤儿保障工作相关规定执行。第三章 申请审批程序第六条 申请城市特困人员供养的,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残疾证等相关证明的复印件。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社区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委托社区居民委员会提交申请的,需提供申请人书面委托书。第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审核城市特困人员供养申请的责任主体,应当自受理城市特困人员供养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协助下,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和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束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协助下,组织居民委员会成员、熟悉居民情况的党员代表和居民代表,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结束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人家庭情况和民主评议结果在其居住地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调查结果、民主评议和公示情况,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上报区(县)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了解掌握本行政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符合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条件的,应当主动为其办理供养手续。第八条 区(县)民政部门是审批城市特困人员供养申请的责任主体,应当自收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相关材料和初审意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审批决定。在做出审批决定5个工作日内,对于符合条件的,批准享受城市特困人员供养待遇,并发给《北京市城市特困人员供养证》;对于不符合条件的,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书面告知申请人或代理人并说明理由。第九条 城市特困人员不再符合供养条件的,供养人本人、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承担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职能的公办养老机构、儿童福利院(下称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并报区(县)民政部门批准后终止其供养待遇并予以公示。城市特困人员死亡,社区居民委员会或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丧葬事宜办理完毕,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请区(县)民政部门批准后,核销其《北京市城市特困人员供养证》。第四章 供养内容第十条 城市特困人员供养内容:(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具体包括: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二)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三)提供疾病治疗;(四)办理丧葬事宜。城市特困人员的疾病治疗,应当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政府资助城市特困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在经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部分由区(县)民政部门实报实销,所需资金由区(县)财政全额负担。已经享受老年保障待遇或参加且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城市特困人员,可按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其收入计算方式,按照《关于做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及老年保障福利养老金制度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优抚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社居发〔2013〕192号)规定执行。城市特困人员在接受各类教育期间,按照本市教育救助有关规定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分散供养且住房困难的城市特困人员,可优先享受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和住房租赁补贴等住房救助政策。第五章 供养方式第十一条 城市特困人员供养可以在当地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可以自行选择供养方式。第十二条 集中供养的城市特困人员,应当优先由户籍所在地区(县)的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区(县)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举办的福利机构,应优先为集中供养的城市特困人员提供供养服务。分散供养的城市特困人员,由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社区居民委员会或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日常照料服务。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提供集中供养服务的供养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保证供养人员享受符合要求的供养。第六章 供养标准第十四条 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并应根据当地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第十五条 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最低标准按照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各区县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确定。每年第二季度,各区(县)民政、财政部门根据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制定本区(县)当年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于当年7月1日实施。第七章 资金保障第十六条 城市特困人员供养资金纳入区(县)财政部门预算管理。集中供养的城市特困人员,其供养资金在扣除10%的医疗救助预留资金后,由区(县)民政或财政部门按照相关规定拨付至供养服务机构。第十七条 分散供养的城市特困人员,由户籍所在地区(县)民政部门按照本市城乡低保分类救助政策按月为其发放生活费。分散供养人员的日常照料经费由区(县)财政部门予以保障。第十八条 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城市特困人员,由户籍所在地区(县)民政部门给予救助,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负担。第八章 监督管理第十九条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城市特困人员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第二十条 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将城市特困人员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审核程序、供养标准和资金使用等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第二十一条 区(县)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当地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足额编制资金预算并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位。第二十二条 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城市特困人员供养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第二十三条 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应当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定和服务制度。供养服务机构中从事供养服务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岗前培训,掌握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第九章 法律责任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处理。第十章 附 则第二十五条 城市特困人员的财产处置由供养人员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规定协商解决。第二十六条 《北京市城市特困人员供养证》由市级民政部门统一印制。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4年9月1日起施行。 [2]供养人员播报编辑持本市非农业户籍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当地政府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3]供养方式播报编辑1.集中供养:应当优先由户籍所在地区的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2.分散供养:由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社区居民委员会或供养服务机构提供日常照料服务。 [3]供养标准播报编辑1.不得低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并应根据当地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2.最低标准按照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各区县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确定。3.每年第二季度,各区(县)民政、财政部门根据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制定本区(县)当年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于当年7月1日实施。 [3]资金保障播报编辑1.集中供养:供养资金在扣除10%的医疗救助预留资金后,由区(县)民政或财政部门按照相关规定拨付至供养服务机构。2.分散供养:由户籍所在地区(县)民政部门按照本市城乡低保分类救助政策按月为其发放生活费。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由户籍所在地区民政部门给予救助,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负担。 [3]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民政部发布新修订特困人员认定办法 完善“三无”认定条件_腾讯新闻

民政部发布新修订特困人员认定办法 完善“三无”认定条件_腾讯新闻

民政部发布新修订特困人员认定办法 完善“三无”认定条件

中国网财经5月8日讯 民政部8日上午召开2021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黄茹、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张再刚出席,分别介绍近阶段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进展情况,解读新修订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文字实录:

张再刚:

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民政部近日印发的新修订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有关情况。

特困人员生活困难、无依无靠、无人照料,是困难群众中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照料服务,是各级政府兜底保障的重要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困人员救助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突出强调要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统一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为规范特困人员认定,2016年10月,民政部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对特困人员的认定条件、认定程序、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作出明确规定。

近年来,民政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各地完善特困人员认定条件,规范特困人员认定,切实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特困人员477.6万人。其中农村446.5万人,城市31.1万人。

去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对完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两办《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可及性,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事实“三无人员”纳入救助供养范围,民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结合制度实施情况,在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认定办法》进行了修订。

新修订的《认定办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紧紧围绕适当放宽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的目标要求,重点对《认定办法》的核心内容,即“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人或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认定条件涉及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完善。同时,对优化简化审核确认程序作了修改完善,进一步缩短了办理时限。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开展政策解读培训、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加强绩效评价等措施,指导各地认真抓好新修订《认定办法》的落实,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一个不漏地纳入救助供养范围,确保实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就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民政部发布新修订特困人员认定办法 完善“三无”认定条件_财经_中国网

民政部发布新修订特困人员认定办法 完善“三无”认定条件_财经_中国网

2024年03月08日 星期五

首页

宏观

金融

证券

科创板

产经

消费

科技

汽车

医药

能源

房产

财经 > 宏观 > 正文

民政部发布新修订特困人员认定办法 完善“三无”认定条件

2021年05月08日13:33  中国网财经  

新闻爆料:finance@china.org.cn 电话:(010)82081166

微信

QQ好友

新浪微博

QQ空间

  中国网财经5月8日讯 民政部8日上午召开2021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黄茹、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张再刚出席,分别介绍近阶段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工作进展情况,解读新修订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并回答记者提问。以下为文字实录:

  张再刚:

  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民政部近日印发的新修订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有关情况。

  特困人员生活困难、无依无靠、无人照料,是困难群众中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照料服务,是各级政府兜底保障的重要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困人员救助保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突出强调要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将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统一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为规范特困人员认定,2016年10月,民政部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对特困人员的认定条件、认定程序、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作出明确规定。

  近年来,民政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各地完善特困人员认定条件,规范特困人员认定,切实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特困人员477.6万人。其中农村446.5万人,城市31.1万人。

  去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对完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两办《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可及性,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事实“三无人员”纳入救助供养范围,民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结合制度实施情况,在开展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认定办法》进行了修订。

  新修订的《认定办法》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紧紧围绕适当放宽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的目标要求,重点对《认定办法》的核心内容,即“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人或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认定条件涉及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完善。同时,对优化简化审核确认程序作了修改完善,进一步缩短了办理时限。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开展政策解读培训、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加强绩效评价等措施,指导各地认真抓好新修订《认定办法》的落实,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一个不漏地纳入救助供养范围,确保实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就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王擎宇)

版权声明: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海口:三十六曲溪春意浓

证监会主席吴清“首秀”系统阐述工作思路透露哪些新信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一季度经济有望实现良好开局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将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我们有信心有底气

春耕备耕正当时

如何看待中国物价运行态势?代表委员和权威专家回应关切

多家试点银行推出“跨境理财通”相关产品 利率最高达10%

公募REITs总发行规模已超千亿元 险资参与度有望持续提升

低空经济商业化路径逐步明朗 产业链公司积极布局抢抓机遇

比特币价格突破历史新高后剧烈回撤 未来将会向上还是向下

编辑推荐

春耕备耕正当时

沂南:发展奶牛养殖

三十六曲溪春意浓

杭州:早樱引客来

文章排行

中央部署新一轮“以旧换新”,跟以往有何不同?

【两会前瞻】罗志恒:今年赤字率有必要突破3%,专项债规模与去年持平或略增

央行:加大对五大重点领域资金支持 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就显著 当前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

多部门密集部署 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北京拟将住房租金纳入监管 直指长租房市场机构化管理痛点

碳排放权交易迎新规 我国首部气候变化领域法规5月起施行

不学AI马上失业?Sora人工智能带火AI培训课 是传播新知还是“贩卖焦虑”

坚持“应退尽退”A股出清力度加大 今年以来已有7家公司完成退市或锁定退市

演唱会门票秒没!“票务”那儿大把,溢价数倍还能选座

近期活动

2022年全国两会

聚焦“中国力量”

财访间:高端智库专访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报道

中国资本市场30周年特别报道

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即将召开

2022年

2021年3·15消费曝光台

2021年

汇聚金融力量 共创美好生活

2023年

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之道

2024年

对话金融科技二十人

2021年

聚焦商业银行2023年半年报

2023年

共创普惠金融新十年

2023年

银行业分支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巡礼

2024年

银行业助力新市民美好生活

2024年

银行业助力扩大内需

2024年

银行业“碳”路绿色金融

2024年

走进银行理财子公司

2024年

银行业谱写2024年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4年

2023年服贸会金融业专题报道

2023年

金融业助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

2024年

友情链接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中国政府网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民政部人社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

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卫健委人民银行审计署国资委统计局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

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

中国经济周刊新华财经人民财经CCTV经济中国经济网环球财经

新浪财经腾讯财经凤凰财经网易财经和讯国际在线金融界网站每日经济新闻汽车投诉平台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2081166

传真:0086-10-82081900

邮箱:finance@china.org.cn

中国财经APP

官方微信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号 京ICP证 040089号-1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外宣服务与广告服务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828271 举报流程

中途之家 希望之家 ——铺就“三无”特困人员的刑释回归路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希望之家 ——铺就“三无”特困人员的刑释回归路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中途之家 希望之家 ——铺就“三无”特困人员的刑释回归路2023-12-27 16:58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字号“三无人员”(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是安置帮教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的高危群体。此类人员由于缺少家庭支持系统,他们回归社会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安置与帮教,极易走上重新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需要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密切配合,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协同做好安置帮教工作。今年,杨浦区司法局与民政局联合制定《特殊困难“两类人员”临时安置工作实施办法》,依托区救助管理站建立“杨浦区矫正救助中途之家”,为本区特殊困难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矫人员提供临时安置,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帮助重燃人生希望。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施某(化名)就是其中的一员,近期他在杨浦区社矫局和区救助管理站的帮助下,临时住进了一个温暖的“家”,顺利度过难关。核查信息 做好出监衔接工作近期,杨浦区社矫局在日常刑释衔接工作中获悉,即将刑满释放的施某可能是“三无”人员。随即启动相关程序,通知户籍地司法所做好信息核查,并提前制定安置帮教方案。经核查,施某因犯盗窃罪入狱,其父母、兄弟姐妹均已过世,确无任何亲属。以往靠一朋友接济生活,自从入狱后朋友也已无法联系。为进一步落实老施出狱后的生活来源,司法所联系社保中心查询发现,施某已有19年的社保缴纳记录,但并未办理退休手续,而且其还曾是两家公司的法定代理人,个中情况要等其出狱后再作详细了解。落实帮教 协力提供临时救助出狱当天,区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与户籍地司法所专职干部、社工以及派出所民警早早来到监狱,等待施某出监。出监后,施某表示自己的身份证、户口簿等证件物品都已遗失,现在没有任何证件,自己也没地方可以住。了解情况后,帮教人员陪同他前往户籍地派出所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了临时身份证、户籍证明、社保卡等必要证件,并为其办理了临时救助。施某告诉工作人员,称其当年拿着动迁款去做生意,曾开过两家公司,但因市场行情波动,公司经营不善,后将公司转给了他人,陷入经济困境的他一度只能靠着朋友接济生活,后因盗窃电瓶车被判刑入狱。困难重重 人道关怀送去温暖考虑到施某刚出监,没有收入来源,眼看天气愈加寒冷,看着几天来施某还穿着出监时穿的单薄衣服,司法所工作人员不由心生怜悯,第二天就收集打包了一大袋自己的旧秋冬衣物送给施某。收到衣物后,施某感动不已,连声道谢。寒潮来袭 顺利入住中途之家由于上海近期寒潮来袭,温度断崖式下滑,考虑施某暂时无家可归的实际情况,司法所根据《特殊困难“两类人员”临时安置工作实施办法》,帮其向区社矫局申请入住本区“中途之家”。区社矫局与区管理救助站积极沟通协调,依据规定加急为施某完成了入住审批手续。12月20日,在选派民警与司法所专职干部的陪同下,老施来到区救助管理站,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顺利办理入住手续,当天就入住了“中途之家”。追根溯源 妥善解决症结问题为帮助施某解决经济困境,司法所根据施某缴纳社保的情况,积极协同户籍地派出所民警、社工、街道社保部门工作人员赴其原公司注册地社保中心,进行沟通协调,依照相关制度帮助施某理清了补办退休手续所需要的材料和流程。后续,施某办好退休手续正常领取退休金后,便可逐步回归正常生活,顺利融入社会。原标题:《中途之家 希望之家 ——铺就“三无”特困人员的刑释回归路》阅读原文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1收藏我要举报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_重庆市民政局

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_重庆市民政局

中国政府网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登录

注册

注销

繁體版

无障碍

适老版

智能机器人

支持IPV6

网站首页

政务公开

渝快办

民政便民

互动交流

数说民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机关简介/机构职能/直属单位

索引号

115000000092759914/2024-00183

主题分类

其他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市民政局

成文日期

2022-05-31

发布日期

2024-03-04

标题

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发文字号

有 效 性

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日期:2024-03-04

来源:市民政局

字 号:大中小

一、宗旨提供收养服务,弘扬救助精神。二、职责任务1.为“三无”人员和困难、失能、失智人员等收养人员提供服务。主要包括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抚养人确无赡养和抚养能力)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供养、护理服务。2.为社会老人提供休养服务。主要包括在满足“三无”困难对象收养需求的前提下,为社会老人提供休养、食宿、生活照料、护理等服务。3.提供医疗康复、社工、培训服务。主要包括在资质范围内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和情绪疏导、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精神慰藉服务,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邮编:400054地址: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景竹一村一号联系电话:023-62594264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2:30;14:00-17:30(法定节假日除外)

中国政府网

民政部网站

市政府网站

地方民政部门网站

北京民政

天津民政

河北民政

山西民政

内蒙古民政

辽宁民政

吉林民政

黑龙江民政

上海民政

江苏民政

浙江民政

安徽民政

福建民政

江西民政

山东民政

河南民政

湖北民政

湖南民政

广东民政

广西民政

海南民政

重庆民政

四川民政

贵州民政

云南民政

西藏民政

陕西民政

甘肃民政

宁夏民政

新疆民政

市政府部门网站

市发展改革委

市教委

市科技局

市经济信息委

市民族宗教委

市公安局

市民政局

市司法局

市财政局

市人力社保局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市生态环境局

市住房城乡建委

市商务委

市城市管理局

市交通局

市水利局

市农业农村委

市文化旅游委

市卫生健康委

市应急局

市审计局

市政府外办

市国资委

市场监管局

市体育局

市统计局

市乡村振兴局

市机关事务局

市金融监管局

市信访办

市中新项目管理局

市大数据发展局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

市人民防空办

市招商投资局

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

市林业局

市药监局

市知识产权局

两江新区管委会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万盛经开区管委会

重庆经开区管委会

市供销合作社

直属单位网站

重庆市民政中西医结合医院网站

重庆市儿童爱心庄园网站

重庆市儿童福利院网站

重庆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网站

重庆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网站

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网站

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

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网站

区县民政部门网站

重庆市万州区民政局

重庆市黔江区民政局

重庆市涪陵区民政局

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

重庆市大渡口区民政局

重庆市江北区民政局

重庆市沙坪坝区民政局

重庆市九龙坡区民政局

重庆市南岸区民政局

重庆市北碚区民政局

重庆市渝北区民政局

重庆市巴南区民政局

重庆市长寿区民政局

重庆市江津区民政局

重庆市合川区民政局

重庆市永川区民政局

重庆市南川区民政局

重庆市綦江区民政局

重庆市大足区民政局

重庆市铜梁区民政局

重庆市璧山区民政局

重庆市潼南区民政局

重庆市荣昌区民政局

重庆市开州区 民政局

重庆市梁平区民政局

重庆市武隆区民政局

城口县民政局

丰都县民政局

忠县民政局

垫江县民政局

云阳县民政局

奉节县民政局

巫山县民政局

巫溪县民政局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政局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政局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政局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政局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mzj.c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民政局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重庆市民政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96  

ICP备案:渝ICP备19006321号-1  

渝公网安备50019002501567号

政务微信

12991280

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110667

直属单位

2024-03-04

“三无人员”衔接困难 安置帮教助其回归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员”衔接困难 安置帮教助其回归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三无人员”衔接困难 安置帮教助其回归青岛司法2021-02-02 16:41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 澎湃号·政务 >字号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扶助、教育活动。其中刑满释放后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人员,属于安置帮教工作中的“三无人员”,同时也是重点安置帮教对象,做好此类人员的帮扶工作,一直是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期,李沧区司法局严格落实青岛市司法局各项工作部署,秉承“帮困扶助,促进回归”的工作理念,与安置帮教各相关单位高效协作,完成了对一名“三无人员”的衔接安置工作。  2020年底,通过线上衔接,李沧区司法局得知辖区内有一名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经与监狱深入沟通,了解到该人员的改造表现一般,但因脑外伤致精神障碍,监狱建议将其作为重点帮教对象。李沧区司法局对此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安置帮教工作有关规定,启动该刑满释放人员的衔接安置事宜。  一是核实情况、无缝对接。工作人员首先到户籍地落实该刑满释放人员家庭情况。经调查了解,其家属因遗产分配产生纠纷,家庭关系紧张,且都身患严重疾病,无法接受该人员安置。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李沧区司法局确认该刑满释放人员为“三无人员”,决定由安置帮教机构对接安置帮扶,并与相关监狱落实无缝衔接事宜。  二是紧密配合、多方协调。经汇报该人员户籍地街道党工委,协调安置帮教机构相关成员单位后,共同决定将该人员暂时安置在青岛市某心理医院,对其身体状况重新进行评估。工作人员在衔接过程中与其充分说明,希望其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积极配合后续安置程序。  三是后续跟进、保障有力。经李沧区司法局、户籍地司法所、居委会及派出所通力配合协作,安置帮教工作人员逐步为该“三无人员”办理了医保、身份证,并提供法律援助为其维护合法的遗产分配权利,实现其从监狱释放到户籍地过渡安置的平稳衔接。  下一步,李沧区司法局将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落实重点安置帮教对象的相关帮扶政策,继续协调民政、人社部门,逐步为该“三无人员”解决生活和工作方面后顾之忧,为其重新融入社会提供有力保障。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1收藏我要举报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